福建构建沿海四港分层次发展格局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21-02-26 14:06:15 作者:闫旭

“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船舶“鸿城”轮近日靠泊在厦门港海天码头,卸下来自南非、新加坡等国家的约1800个空箱后,装上本地货物再出口到“海丝”沿线港口,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快速循环。

今年春节7天假期,厦门港“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累计开行51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2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10%。

厦门港是厦门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丝路海运”建设的重要依托,亦是福建及周边省市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过去一年,厦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40.53万标箱,增长2.54%,领跑福建。

随着福建沿海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形成了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和泉州港4个港口的发展格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使福建省港口吞吐量屡创新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9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3亿吨增长到5.95亿吨,集装箱从700万标箱增长到1726万标箱,沿海港口承担了福建省95%的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共481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85个。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福建省提出沿海港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打造“丝路海运”特色品牌,构筑福建省及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两岸交流的重要门户枢纽。

福建省政府日前印发《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福建港口将形成以福州港、厦门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其它港口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厦门港应促进临港产业发展,积极拓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邮轮和旅游客运,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中心,突出国际化发展方向,逐步发展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先进、安全绿色的现代化港口。福州港加快拓展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功能,提升对台运输和旅游客运服务水平,逐步发展成为以集装箱、能源、原材料运输为主,客货兼营、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湄洲湾港将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并积极拓展现代物流、临港工业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泉州港将发展成为以内贸集装箱运输为主,兼顾矿建材料、煤炭等散杂货运输,逐步拓展集装箱外贸航线,对台客货运输优势突出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福建沿海4个港口共有25个港区,发展基础和阶段不尽相同,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体系以及服务临港工业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较大差异。”厦门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将促进福建省港口集约化发展提质增效。

2018年底,福建省率先开行“丝路海运”,其航线网络、合作伙伴、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汇聚更多航贸物流要素。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南认为,随着近期“丝路海运”港航发展专项资金的落地,国际航商对福建“海丝”核心区的高质量发展更有信心,强有力的“丝路海运”港航网络正在形成。

作为“海丝”核心区,福建省“三纵六横”铁路网和“六纵十横”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等综合通道建设持续推进,全面促进了该省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互动与合作,以及东南片区与中西部省份经贸往来。《规划》指出,福建沿海港口应通过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综合枢纽和物流节点作用。

记者了解到,依托“丝路海运”,以海港为基础、以陆地港为节点,以多式联运为抓手,福建“海丝”核心区将探索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