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力钧个案研究看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民性”

2021-01-28 15:04:53

摘要: 艺术家方力钧 2017年10月27日下午,“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得到了合美术馆的鼎力支持。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重…

艺术家 方力钧

2017年10月27日下午,“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盛大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得到了合美术馆的鼎力支持。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重要项目,展览以18个章节的方式全面的呈现方力钧艺术生涯中的变化历程,并以长时间反复确认艺术家生命、创作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关键词共同形成揭示其作品图像背后的心理路径,是不同于历次方力钧个展的独特之处。

开幕式现场

如同历次方力钧个展都会成为当代艺术界关注的焦点,此次展览尤其盛况空前。开幕式上,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中国国家画院院院长杨晓阳、此次展览策展人,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艺术家方力钧本人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主持,来自中国民生银行、企业界、文化界、学术界、美术馆界和各大相关媒体的重量级嘉宾莅临现场共襄盛举。

北京民生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主持开幕式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致辞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作为银行业改革试验田的民生银行,继续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民生现代美术馆一个个精彩展览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指出:“这个展览的切入角度非常有价值,呈现了方力钧的个人的历史,体现出了艺术家的文化自信,也显示出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此次展览策展人、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致辞

此次展览策展人、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认为:“希望通过此次以创新的呈现方式,使中国当代艺术和国家现代化理想建立更深的联系。”

北京民生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周旭君致辞

周旭君馆长认为:“这个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心理学、历史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方力钧成长的心理历程进行了一场系统的剖析和梳理,对‘方力钧是怎么形成的?’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具有情景分析逻辑和艺术史逻辑的回答。”

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傅中望致辞

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在致辞中表示:“这个展览突破性的表现了当代艺术家存在的意义,对美术馆如何呈现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希望未来的美术馆都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当代艺术家,感受当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

艺术家方力钧致辞

方力钧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当代艺术家。此次展览一改往日的策展方式,不仅展出方力钧创作的各重要时期代表性作品与照片,还以艺术家自述的口吻讲述创作背后的点滴故事,力求最大程度的呈现一个全面的创作情境,还原一位真实的艺术家的原生态。展览真正进入对方力钧形成影响的背景之中,并使之构成有效的情境逻辑,通过新的方式去呈现和剖析艺术家的行为、思想与创作,并回答了“方力钧是怎样炼成的”这一艺术史问题。

艺术家方力钧在导览现场

中国当代艺术的“人民性”

策展人黄立平对雅昌艺术网说:“方力钧自嘲的‘野狗’,实质上是一个艺术自由创造者对其文化身份的自定义,也是一种独立人格意识的公开宣誓。‘野生性’中的流浪状态和社会底层真实生活的同质关系,说明了只有艺术创造者的‘野生性’才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志表现出彻底真实的自我并真实回答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才能真正产生出能够带给变革社会创新能量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艺术的‘人民性’不仅仅是‘为人民’和‘源于人们’的问题。艺术创造者也不仅应该以与‘人民’异质的文化身份扎根于‘人民’之中,而更应该首先确立的文化身份是‘人民’中的一份子。‘艺术’一旦加上一个‘家’字,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客观上脱离了‘人民’。这样的社会定位就无法真切感知社会问题,并产生那种‘盛世疼痛’。”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在展览现场导览

第一,开始部分的文本

方力钧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作业 1975年

从此次方力钧个案研究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方力钧的创作总是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群体的共同命运融合在一起,生成今天的艺术面貌。而不是仅仅为形式而产生的形式或者为“符号”而产生的图像。同时,此次展览策展人通过这样的策展方法明确指出“野生性就是当代性”,也可以称作“人民性”,是中国当代艺术显著的特征。

策展人在投入大量的与艺术家交流的时间中,分析出与其创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词,形成了展览的18个章节:开始、姬大爷一家、脱轨、 长期作业、美丽分裂症、顺从、我自己呢、人体是什么意思、暧昧、从王府井到圆明园 、冲动与释放、鱼儿离不开水、从圆明园到宋庄、水墨、艺术来源于生活等,从不同的时间点和生活状态呈现艺术家心理状态与生活境遇之间的关系。

展览的第一部分“开始”是1969年前后文革在方力钧童年记忆里的生命体验,包括他三年级的美术课作业。这部分策展人黄立平在展览现场的文本中写道:“方力钧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恐怕要算文革中的“大字报”、“红卫兵”、“造反派”和“批斗会”了,而“封资修”、“地富为坏右”这些概念在心目中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他最大的困惑是,“斗人者”和“被斗者”的关系竟可在一夜之间就会发生颠倒。爷爷的“方地主”帽子让他背负了巨大的社会压力。那个时候,学画画不仅成为他的“精神避难所”,也成为童年生活几乎唯一的乐趣和希望。”很明显,从开始部分就交待了历史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背景,就可以看到艺术家未来创作的状态为什么会落脚在生命体验与时代历史的关系上。

方力钧 姬庆群像,28.9×22.2  1979.5.23

方力钧 静物素描习作,39.5×54.6cm 1980.1.25

第四长期作业 

方力钧 静物水粉习作,27.5×19.5 1980.5

第五个章节“美丽分裂症”,黄立平的评论中认为:“方力钧上花卉写生课时,不远处公审会的临时刑场正在枪毙人。一边是优雅的审美情操陶冶,一边是血腥暴力的阶级专政,强烈的反差成为一种定格的矛盾冲突记忆。”看到这段记忆和文字,对方力钧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鲜艳异常的鲜花,才会有一种更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在美艳的背后是什么?而且如此夸张的鲜艳本身既不鲜活也不真实,而是空洞和虚假的。

第六 顺从 展现了方力钧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第六部分“顺从”,展现了方力钧一系列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只有把展墙上的文本和绘画作品互相对照时,对方力钧作品中的“光头”才有了如同第一次看到般的新鲜感。从少年时代和校长的一次对抗,而获得光头的“经验”,光头就有了象征的意义。鲁虹在相应的点评文字中写道:《系列之一(之三)》中,他就没有运用很规范化的写实性手法,而是选择了略带变形的表达方式,毫无疑问,这显然不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而与他对生活的看法,还有艺术表达观念相关。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境之中,画面以特写的方式表现一位打哈欠的青年人,其含意远比简单的喊口号要好得多。正是由于感到这幅作品与我当时的心理结构极其吻合,所以我不仅将其称为“时代肖像”,而且在我已出版的七本相关书籍中,都将其作为了封面。

无题,60×60cm,纸上水粉,1984年,艺术家自藏

乡恋(之二),60.2×60.2cm,纸上水粉,1984年

课堂习作,61×48cm,布面油画,1987-1988年

方力钧 1990,99x102cm,纸本水墨,1990年

方力钧 1990,99x102cm,纸本水墨,1990年 

方力钧 1990,99x102cm,纸本水墨,1990年

方力钧 《2006局部》,840×560×32cm,铜、金箔、钢条、铁板,艺术家自藏

用钨丝编制的作品 钨丝为材料的艺术创作或许方力钧是第一个

在第7、第8部分不同的章节,可以从“非跑到穷乡僻壤所谓体验人家的生活?自己正常的生活就不是生活?”,或者“之前以为信条的,好像山上的落石,争先恐后落入沟底,不再是我前面路上的障碍了。”这些文字和作品《乡恋》、《课堂作业》同样相互构成了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体悟的关系。之后到18章节无论是烧制陶瓷雕塑或创作其他材料的作品都是这样一种对照的关系,一步步的看到方力钧创作和生活体验的相互作用。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