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三铁精神” 铸就精湛技能——感恩良师骆卫丽

2021-03-03 16:02:00 作者:达冬梅

2001年,大学毕业进入工行,算起来,入行整20年了,回首走过的路,遇到的良师,自己心里始终充满着感恩与敬意。

我的职业生涯起点是工行乌鲁木齐新民西街分理处(现在已经撤并了),网点面积不足30平方米,与乌鲁木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行网点同在一个办公大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网点不大,对公储蓄业务一样不少,另外还是乌市工行公积金业务主要承办网点。作为职场小白,从这样一个业务齐全的网点起步,对自己是挑战,也是最好的历练。

在这里,我遇到了对我职业生涯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个人,我们的网点主任骆卫丽。当时的她,三十多岁,留着干练的短发,说话干脆,做事利落,尤其是打一手好算盘。她使用的算盘珠子是白色的,就像白色的玉珠,在她手里噼啪噼啪有节奏地跳动时,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律动感和无法言说的美感。

初见骆主任时,她就对我说,“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三铁精神是工行的传统,当时的自己,对“三铁精神”还没有概念。尤其对打算盘是有一些抵触的,心想都什么年代了,还需要打算盘。观摩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由于当时的会计结算系统还不是很先进,很多业务都需要手工记账,算盘是必备工具。虽然也有便携式计算器,但有经验的师傅们说,算盘打好了,比计算器快。最重要的一点打算盘是工行员工的必修基本功,考核不过关,是无法转正成为正式员工的。对于只在小学摸过算盘的我,算盘考核无疑成了自己要翻越的一座大山。骆主任很贴心地为我找来了算盘和记账传票,并在每一沓传票上,提前用算盘打好正确的数字,让我用来练习。看着骆主任算盘打得出神入化,自己也转变了对算盘的狭隘看法,开始专心练习。在练习打算盘的过程中,也让我领悟到“铁算盘”其实就是磨练自己的心性,克服自己的浮躁心理,只有专心打磨好自己的业务技能,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

在网点工作,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师傅们记录的各类账簿,简直就像是印刷上去的,看上去赏心悦目。自己刚开始写的时候,只是觉得写对就可以了,偶尔写错了,就画红线盖章进行修改。有一次被我的师傅狠狠地教训了,当即撕掉了修改过的记账页,让我按照码字的标准当着她的面重新写。只是修改了一处,至于这么厉害吗?自己心里嘀咕着。骆主任像是看穿了我的小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铁账本’就是要在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银行业务来不得半点马虎,看似简单的记录账簿,反映的是否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一点要向师傅们好好学习。”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虽然过去了很多年,骆主任的这番话却犹在耳畔,时刻提醒着自己。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对“铁规章”的认识,办理业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笔一清,当时的自己并没有深刻地理解这个制度要求。有一天,我在为一个客户办理存款业务时,收到客户500元现金,在电脑上办理了存款操作后,没有立即将现金放入款箱,而是继续为客户办理下一笔业务。待所有业务办理完毕后,自己鬼使神差地把放在桌面上的现金连同办理业务回执全部递给了客户。当时现金夹在回执单中,客户也没有细看,就带回家了。在工作间隙进行盘库的时候,才发现短款了,而且还是“巨款”差错(当时每月的实习工资只有800多元)。自己当时就蒙了,不知如何是好。骆主任又帮着清点了款箱,确定短款500元后,非常镇定地说“别着急,先翻翻业务凭证,找找都办理了哪些与500元相关的业务”。一翻看,果然找到了一笔500元的存款业务。骆主任又让我仔细回想当时的操作环节,这才想起来当时的操作细节,就是没有做到一笔一清导致的差错。由于没有客户的联系电话,只有客户姓名和所在小区的信息。当天,骆主任和我费了很大一番周折才找到了客户,说明了来意,并因打扰到了客户的生活,真诚地向客户赔礼道歉。这位客户也是回家后才发现多出了500元,因为要着急做晚饭,就想着第二天送到网点。走出客户的家门,已经很晚了,骆主任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至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却比直接批评更让我无地自容。虽然在骆主任的帮助下找回了现金,但因不按照业务流程操作所产生的业务风险,仍让自己心有余悸。由于这次的业务差错,也让自己明白了为什么骆主任会格外强调“三铁精神”,其中的“铁规章”不仅是为了约束,更多的是一种保护。

去年骆主任退休了,我也从职场小白,成了工行的老员工,“三铁精神”也早已融入骨髓,成为我人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