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险综合成本率小幅抬升:个别地区车险综合费用率不降反升

2021-04-07 09:55:17 作者:李致鸿

上市保险公司2020年年报已经全部出炉,车险综合改革半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近期召开,财险行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2020年,财险行业保费增速均有所放缓。其中,太保产险同比增长11.1%、平安产险同比增长5.5%、人保财险基本持平。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认为,预计主要三大原因。一是去年上半年疫情下出行与开工减少对财险保费增速造成负面影响;二是9月车险综合改革后,行业车均保费大幅下降,车险保费明显承压;三是疫情成为财险信用保证险违约的导火索,部分头部公司采取主动压缩信用保证险业务的方式来降低赔付风险。

2020年,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小幅抬升,主要上市保险公司仍然实现承保盈利。从成本结构来看,上市保险公司均出现赔付率上升、费用率下降趋势,预计主要为疫情影响下部分业务赔付压力提升,且保险公司主动压缩费用成本所致。

个别地区和公司车险综合费用率、手续费率等不降反升

2020年,财险行业车险保费明显承压。在上市保险公司车险保费增速中,分别为太保产险同比增长2.6%、人保财险同比增长1.0%、平安产险同比增长0.9%。

车险综合成本率总体保持稳定,人保财险综合成本率96.5%、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7.9%和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98.2%。

究其原因,刘欣琦分析称,疫情下居民出行减少导致出险情况明显好转,有利于综合成本率总体改善;车险综改前保险公司普遍实行费用结算,短期抬高综合成本率。两者作用下,主要上市保险公司车险综合成本率基本稳定。

事实上,车险综改是重要时间点。从整个行业看,车险综改后车险保费收入多数月份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

车险综改后至今年2月,全国车险签单保费3518.6亿元,同比下降11.10%;商业车险签单保费2414.8亿元,同比下降16.50%。

全国车险综合费用率、车险手续费率、车险业务及管理费率分别是31.04%、7.80%、22.68%,分别同比下降9.39个百分点、6.75个百分点、2.87个百分点。

但需要关注的是,截至2月底,除前期自主定价试点地区受已赚保费下降因素的影响外,目前新增4个地区车险综合成本率超百,行业整体综合成本率达到98.61%,同比提高3.19个百分点。

据了解,个别地区和公司综合费用率、手续费率和业务及管理费率不降反升;有的公司通过套取费用支付超报备上限的手续费来抢占市场份额,在新车、营业货车、网约车等领域尤为明显;给予客户合同以外其他利益的行为依然存在;驾乘人员意外险和理赔端成为违规费用新来源的苗头显现。

银保监会召开车险综合改革半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2021年车险专项检查进行了部署,计划组织10个银保监局对5家主要财险法人机构的12家省级分支机构开展靶向检查。

信用保证保险拖累非车险综合成本率

2020年,除信用保证险外,财险行业非车险较快增速,主要由健康险、农险和责任险拉动。在上市保险公司非车险保费增速中,分别为太保产险同比增长30.9%、平安产险同比增长17.1%、人保财险同比下降1.6%。

但刘欣琦指出,非车险综合成本率明显抬升,其中信用保证险业务是拖累整体综合成本率的主要险种,主要原因是部分上市保险公司并未按照信用保证险的风险特点(信贷特点)发展业务,而是采用了传统保险的大数法则,疫情作为导火索使得大量的小额信贷业务出现违约,信用保证险业务大幅亏损,因此需要提高业务品质。

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一再警示相关业务,逐步完善制度政策,包括《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监管提示函》、《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操作指引》、《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后管理操作指引》等。

融资性信保业务风险与经济周期、经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呈现顺周期特点。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信用风险整体上行,叠加网贷政策收紧、疫情冲击等问题,融资性信保业务受到冲击。但相关经营主体不计后果盲目扩张、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关键环节管控不力、风险合规意识淡薄等,这使得出现了问题和隐患。

这也是整个行业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财险公司逐步由以车险为主转向责任险、农业险、意健险等各险种综合发展。

车险综改后至今年2月,财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10%,其中车险保费收入同比下降7.36%,占比仅47.72%,同比下降6.92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责任险中的绿色保险将是财险行业的发力重点。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分析称,在政策推动下,保险公司应通过产品创新开发更多绿色保险,如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建筑保险、可再生能源保险等,并通过模型持续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风险认知和预测能力,为风险高发地区提供保险保障。此外,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可通过投资符合ESG标准的可再生基础设施,为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融资支持,同时鼓励企业投资于绿色发展领域,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