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集中发布了47项金融领域的标准,涵盖从金融产品与服务、绿色金融、金融数据、金融安全、支付清算到金融科技和金融监管等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首次发布两项绿色金融标准,并实现金融强制标准零的突破,意味着中国的金融标准体系更多元。
此次发布的47项标准,包括19项国家标准和28项行业标准,其中包括金融行业首个强制国家标准。
金融标准是指金融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金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制定金融标准,有助于降低金融活动主体的成本,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此前,中国的金融标准体系以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此次发布的GB 40560—2021《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是中国金融领域首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李涵在近期举行的金融标准媒体交流会上介绍,首个强制标准的发布实施,对于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称“金标委”)秘书长杨富玉介绍,在标准范围上,金标委此次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数字货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关键性金融标准,强化金融标准有效支撑国家战略、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需要。其中,此次发布的28项新金融行业标准中,包括绿色金融行业首批行业标准。
这两个绿色金融标准分别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杨富玉表示,金标委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制定统一的绿色债券标准,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支持建立绿色项目库标准,加快制定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ESG评价等标准,支持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李涵表示,10月19日发布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是第一份以党中央名义颁布的标准化纲领性文件。该文件要求2025年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并对金融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在“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中,提出“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以及在“提升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中,提出“推动绿色金融国际标准制定”“完善数字金融标准”等。
此外,此次新发布的标准也考虑到技术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风险,例如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智能技术金融应用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刘力慷在前述场合介绍,此次新发布的《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就着力于解决算法黑箱、算法歧视等智能技术金融应用带来的风险,从目标函数安全性、算法攻击防范能力、算法可追溯性、算法内控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保障算法安全性;从算法建模准备、建模过程、建模应用三个阶段,提出基于算法特征分析、样本、参数等的可解释性要求。
在数据安全方面,此次新发布的《金融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和《金融数据安全数据生命周期安全规范》,分别从金融数据安全分级和构建金融数据安全管理框架两个维度做出规范。
杨富玉表示,今年的标准发布和制定,一方面,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在金融业应用的发展态势,快速补齐标准短板,优化金融标准供给;另一方面,加快健全现代化金融标准体系,紧盯金融发展和行业要求亟需的标准,提升金融标准研制和实施的科学化水平。
标准落实最重要部分在于执行。目前,金融标准的采用情况如何?李涵介绍,为了保障金融标准落地实施,金标委一方面增强金融标准与政策制度联动,如2020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就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向金融消费者披露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所执行的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或者企业标准的编号和名称;另一方面,加大金融标准宣传,强化金融标准实施;比如,组织金融机构对标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主动挖掘标准实施效能,进一步强化“有产品必有标准”的治理体系,完善金融质量管理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