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新时代金融文化的微观思考

2022-09-13 12:26:04 作者:赵晓舟

 提起文化,大家并不陌生,说到金融文化,迄今众说纷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金融文化不是“金融”与“文化”的简单相加,更不是附庸风雅借以粉饰的华丽名词,而是金融的精神主宰。时下,“金融文化已经成为金融竞争的一大利器。”一个国家有它的国格,一个民族有它的文化,构建适合我国自己的金融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一)

关于文化,中国传统的解读源自《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天文,还是人文,皆为文化之一种。广义的文化,当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累积下来且形成了广泛认同和共识的精神遗产。简而言之,文化者,文而化之,文治与教化。狭义的文化,时下人们比较欣赏的答案,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四句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寥寥数语,通俗、形象、生动的解读了文化的内涵,成为大众异口同音的座右铭。

现实生活中,文化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它就像阳光、雨露、空气,时刻环绕在我们身边,持续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无不带有文化的烙印;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作为人最核心的内在因素,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此人之所以非彼人。占有文化、支配文化、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彰显着人与人的根本差别。

如果说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就是智慧放出的异彩。“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开国领袖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揭示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而且也强调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及指导作用。

当文化带上“金融”的帽子,被冠以“金融文化”时,文化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成为金融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并形成金融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经济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必须有文化支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目前,关于文化的概念有上百种解读,比较普遍的看法依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具体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是: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侧重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当然,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指任何物质,而是人作用和影响了以后的物质,不包括未经人作用的自然物。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

(二)

金融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翻阅中国金融史,金融文化的出现,可以回溯到两千多年前。从货币来到世间,金融文化就有了自己拓展的长天阔地。“金融文化”一词首次提出,见诸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1934年在题名为“金汇本位与战后之欧洲金融”一文中,当时并未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至今有80余年很少有人提及,直到最近二十年才日益受到追捧。

1989年,者贵昌教授在《上海金融》第9期发表“试论我国的金融文化”;1990年,刘家东先生在《财贸研究》第4期发表“试论金融文化”;1996年,邱正文先生在《金融经济》第11期发表“论金融文化”。由此拉开了中国金融文化研究的序幕,此后,有关金融文化研究的文章此起彼伏,近年来的金融文化论坛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有关“金融文化”的概念及涵义,学术界有诸多解读,但始无定论。著名金融文化专家唐双宁先生认为(2011年),金融文化说复杂非常复杂,涉及一个金融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的创立。从某个角度来讲,“金融”包括“金融物”和“金融人”。金融是资金的融通,资金是人的物质财产的货币表现。因此说到底资金融通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就蕴含着文化。因此,金融文化就是金融领域相对于资金、技术、法规等“金融物”来讲的着重于解决“金融人”的问题的一个命题,就是人在主导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精神反映,亦即人在什么精神状态下指导资金的运动。这种精神状态又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为金融理念、金融法律,再作用于人的具体行为。如果用三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形而上”;如果用两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诚信”(经典作家称金融是道德的事物);如果用一个字表述,金融文化即金融之“道”。“诚信”是金融文化的基本元素,“形而上”是对金融文化的广度概括,“道”是金融文化的深度聚焦。

笔者认为,金融文化相对于国家文化、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行业文化。从“总和说”来论,金融文化是指金融行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精神文化说”来论,金融文化表现为金融从业者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即金融意识形态。现实中,金融文化可分为金融企业文化和金融监管文化。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思想理念、制度理念、行为理念、物质理念。金融监管文化是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金融监管思想、监管制度、监管政策、监管行为等。具体地说,金融文化按行业还可划分为银行文化、证券文化、保险文化等等。金融业各个机构还可以形成本机构的特有文化,我们可以把它喻之为金融企业文化。

总而言之,金融文化是指金融行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为适应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和协调行业内部关系,经由行业权威部门长期提倡、行业内部广泛认同、外部普遍认可所形成的行业信念、行业特色、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风格等传统和习俗的总和。金融文化对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导向能动作用,是一种金融文化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文化力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竞争力量。中国金融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更重要的是不断培育和依靠本土金融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层层渗透,来实现更加持久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美国著名历史学戴维·兰德斯曾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化趋势愈发突显,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也被人们广泛重视。金融文化也是如此。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文化作为金融软实力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尤其是金融界的重视。金融文化之所以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金融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金融文化对金融业本身所注入的活力愈来愈明显。

经济双循环背景下大力培育先进的金融文化,增强金融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金融声音,树立中国金融形象,展现中国金融魅力,体现中国金融价值,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升中国金融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的现实要求。

(三)

金融企业文化是金融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精神基石。纵观目前我国金融界对于金融企业文化的研究,相对于加速发展的中国金融业而言还显滞后。在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特色,缺乏充分而又系统的配套措施。由于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行业发展,金融违规现象十分严重,各类案件层出不穷,潜在风险隐患仍然很大,特别是除过去普遍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操作智能化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金融竞争形势,目前仍有相当一些金融机构重技轻道、重法轻德、重物轻人、重利轻义、重快轻稳,导致一些金融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精神支柱和道德修养严重缺失。相当一些金融机构盲目攀比、急功近利、恶性竞争,不是靠服务、靠效率赢得市场,而是靠请客吃喝送礼安排关系人甚至其他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拉存款、抢市场、占地盘,不但造成存款大搬家,费用大增加,而且整体上使金融业形象严重受损,金融秩序内生紊乱,金融风险集聚潜伏。虽然这只是中国金融业发展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支流,但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金融企业文化在提升本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增强行业对内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等方面的成效,已为实践所证实,因此也为愈来愈多的行业经营高管层所接受和认同。然而不能不看到,在这种高潮迭起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只做华丽文章、徒有其表的“做秀”现象。在所谓的“阳春白雪”似的金融企业文化现象背后,广大普通老百姓对金融企业文化的熟知程度也仅仅限于对存贷款、理财等基本知识的点滴了解,即便是金融职工,对本单位的战略目标、发展远景、企业精神等文化理念也知之甚少。在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些只讲究金融企业文化口号的华丽时尚,追求金融企业文化宣传的热烈响亮,而不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成为“宣传文化”;有的只是把金融企业文化作为领导者经常写在纸上、挂在嘴上的时髦名词,基层员工并不了解,更提不到认知和践行,成为“领导文化”;有的只热衷于金融企业文化娱乐活动,忽略金融企业文化在日常经营与自律中的作用发挥,成为“娱乐文化”;有的对金融企业文化的理解是懂非懂,曲意解释,直接影响到金融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传播力度。笔者认为,金融企业文化不能仅有其名,更需务尽其实。金融企业文化不能只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悬在空中,更多的应深入人心、落在地上,使广大老百姓,尤其是金融职工能切身感受到金融企业文化的存在,以及金融企业文化对提升金融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以,构建符合当代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以及行业自身需要的现代金融企业文化已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纵观全球经济,在当今市场竞争中,促使金融企业取胜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人才,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才,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也有人说是科技,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企业就会充满无限生机。还有人说是服务,认为优质的服务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更有人说是产品,认为只要产品对路,“家有梧桐树,不怕凤凰来。”然而,中外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能够在当今市场竞争中真正支撑金融企业健康发展的是渗透在金融企业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精神世界并落实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金融企业文化。

无论当前金融文化是“悬空”还是“落地”,有一个不会改变的事实是:文化力就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未来金融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创新会日新月异。金融业既面临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所以,在新时代、新金融、新业态背景下,众多业内人士呼吁,更应重视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充分凝聚来自各个层面的智慧,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深入思考、精心谋划、科学引领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以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

加强新时代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与拓展。从实践层面看,清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坚持永远在路上,全过程、深层次、广覆盖地予以推进。既要覆盖全社会,抓住“关键少数”、管住“绝大多数”,着力营造正气充盈的金融生态;又要融入全过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要实现全浸润,在时间上常态化、在空间上立体化、在对象上精准化、在手段上多样化,使全体金融职工时时处处受到清廉金融文化的滋养,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教育教化、正心正行、成风成俗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清廉金融文化作为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一系列突出廉洁的金融文化理论,包含清廉从业理念、清廉从业制度、清廉从业行为、清廉从业产品等等。只有把这些理论与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金融反腐工作有机结合,树立先进的金融文化理念,涵养良好的金融政治生态,形成普遍的、自发的文化价值认同,以价值取向引领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清廉金融文化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培育清廉从业理念。培育清正廉洁的从业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从业氛围,已经成为构建清廉金融生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之举。对金融而言,清廉从业理念,主要有诚信、责任、服务、合规、稳健、创新等等。诚信是金融从业之本,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责任是金融从业之德,身处金融系统,靠近国家血脉,每一个金融工作者,无论监管人员还是每一个具体从业者都身负重责。服务是金融从业之魂,金融本质上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需要用知识去创造价值,用劳动去赢得客户,用严管去规避风险;合规是金融从业之需,唯有依法合规经营,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稳健是金融从业之基,在任何时候适合任何市场,在任何历史阶段和背景下都需要遵循;创新是金融从业之源,歌德说:“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个人进步如此,企业发展也是如此。金融事业要适应新时代、新思想、新业态,就必须坚持创新。

健全清廉从业制度。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一般应包括四大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监管制度。其中,金融机构可分为证券、信托、银行、保险和地方金融组织。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包括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监管制度:包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资本比率、经营活动、金融机构的开业、业务范围、利率、金融市场等方面。建立科学完备、适应市场发展的现代金融制度,是金融事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规范清廉从业行为。构建清廉金融从业行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金融机构而言,廉洁从业是事业发展的前提和需要;对员工而言,廉洁从业是做人做事的责任和风骨。清廉的金融从业行为主要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各级管理者、广大员工和重要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行为。对内旨在提高金融人自我修养,提升自律意识;对外要严明规则,夯实制度根本和文化根基,打造整体合规氛围,紧抓人这一核心要素,只有人“清”才能事“清”,事“清”才能行业整体“拨云见日”,构建“朗朗乾坤”的“平安金融、健康金融、和谐金融”。总之,廉洁从业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和终生课题,所有金融企业员工都必须提高廉洁意识,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清廉之人。

优化清廉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指的是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也叫有价证券,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从本源上来说属于服务产品,为企业和个人的货币财富提供服务。借用营销学产品分层方法可以将金融服务产品划分为五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能提供给客户的基本效应和利益,以此来满足客户的基本金融需求,包括安全、方便、保值、利息和各种预测。形式产品是指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具体形式,是体现核心产品特征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权益凭证或交易契约等。期望产品是指客户在购买或消费某种金融服务产品时,期望这些产品所具备的一系列属性和条件。一般表现为客户期望从金融机构中获得一些良好和快捷的服务。延伸产品是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相关需要提供给客户期望值之外的利益,如借记卡消费者过程中的短信通知服务,产品购买过程中的咨询服务等。潜在产品是指产品存在的尚未开发的能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附加功能和产品在将来可能经历的变动,如客户希望银行增设一些办理业务的窗口等。

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透明性、收益性是客户关注的重点,必须经得起客户以及社会的监督和检验,否则,就谈不上是清廉金融产品。

总之,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营造风清气正的金融从业氛围和优良金融政治生态的迫切要求,是金融行业反腐倡廉斗争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配合,方能奏效。就此而言,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陕西创作基地主任、中国金融文学社理事、西安培华学院金融文化研究院院长、客座教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