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的“冰箱”在哪里?
答案是,南沙港。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的有效集聚,广州南沙港凭借现有150多条外贸航线可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华南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
“以泰国榴莲为例,目前南沙港已开通泰国直航的榴莲专线,在办结通关手续后,水果集装箱从南沙港区运至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最快只需要1.8个小时。”南沙港四期副总经理丁联群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南沙国际冷链项目与南沙港区的集装箱作业码头形成了“港口+园区”冷链货物集散模式,进口水果整体通关时效提升超过25%,南沙的冷链冷库项目也因46万吨的超大总体规划库容而享有了“亚洲最大‘冰箱’”的美誉。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
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4年多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加强互联互通,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优化产业结构,大湾区内“制造业当家”驱动创新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无疑,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赴广东南沙、中山、横琴等多地,就金融支持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度调研。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国银行广东分行扎实履行国有大行责任,坚持主题教育与业务发展两手抓,坚决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持续加强信贷投放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万亿元,当年新增1778亿元,增速12.4%,同比多增872亿元。
赋能智慧港口
为外贸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
全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子的?
从高层建筑俯瞰,“忙碌的”南沙港四期码头尽收眼底,却鲜少见到工作人员。“南沙港的高效率,靠的就是‘智慧’二字。”顺着南沙港四期总经理助理苏力军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蓝天白云间,高耸的红色单小车岸桥格外醒目,它们整齐排列,正在有序地从IGV上抓取集装箱。
“IGV指的是‘无人驾驶水平运输智能导引车’,它们运用北斗导航,可自动行驶到作业区与岸桥进行交互,IGV到位后,岸桥可实现对IGV的全自动抓放箱。”据苏力军介绍,IGV运用智能路径规划和交通控制算法,不仅能够实现车辆之间的自动避让,还能动态选择最优路径。“这是由任务的优先级决定的,可以极大地提高码头装卸效率。”苏力军说。
据介绍,南沙港四期项目是我国首例由国内科技力量联手打造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
智慧港口建设不仅为南沙的蜕变插上“翅膀”,更为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增强动能。一年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赋予南沙“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使命。一年来,政策正在转化成项目,蓝图已显露实物雏形。
眼下,全球前20名班轮公司均在南沙开辟航线,是华南地区通往“一带一路”沿线海运航线最多的港口之一。南沙港年水上运输货运周转量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近五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车厘子、榴莲口岸。
而这背后,离不开金融引擎的强力驱动。“南沙港四期项目立项批复总投入66.96亿元,资本金比例为30%,剩余70%通过银行贷款解决。中国银行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据丁联群介绍,早在2017年,二者的业务合作便开始了。
“我行前期为广州南沙港四期项目批复10亿元授信总量,2022年为其增额至16亿元授信总量,专项用于支持广州南沙港四期项目建设。截至今年6月末,中行南沙分行累计为该项目发放授信合计11.2亿元。”中行广州分行公司金融部高级经理袁浩告诉记者。
外贸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外贸的“温度计”。除了通过长期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外贸发展之外,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在今年创新举措,联合中行澳门分行及两地跨境电商龙头企业,通过举办“惠如愿·小微外贸荟”活动,吸引了近80家粤澳两地企业参会,不仅促成15家粤澳企业达成初步业务合作意向,并与超40家广东省内外贸企业达成授信意向超两亿元,充分发挥了两地中行在粤澳两地的信用共建优势,助力大湾区外贸高质量发展。
合作广泛而深入
高端制造与绿色低碳紧密结合
万顷碧波间,一台台百米高的白色风机迎风转动,好似“海上精灵”变魔术一般,将阵阵海风转化为清洁电能,送往千家万户,点亮城市的每个角落。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广东沿海地区,这样的海上风电项目遍地开花。虽然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已进入规模化开发阶段。截至去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已超3000万千瓦,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
“我们的产品远销意大利、巴基斯坦、越南、印度、日本、保加利亚等全球各地。在国内,明阳投运遍布全国700多个风力发电场项目。”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明阳集团”)副总裁樊元峰告诉记者。
据了解,明阳集团是广东省高端制造及新能源领域的典型代表,在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多领域皆有布局。
走进明阳集团展示厅,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各种数据实时跳动变化,这是明阳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地球”,记录着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布设的每一台风电机组所在地的气象情况、风速以及海洋牧场的水温、流速等。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近年来,大湾区高端制造与绿色低碳紧密挂钩,发展新能源成为广东省立足“制造业当家”强省战略的重要发力点,对金融业提出“深入实施‘金融+高端制造’工程”的要求。由此,海上风机设备成为需要金融支持的高端制造业“热土”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在对公授信、存款结算及个人金融等方面与明阳集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近期,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为明阳智能未来海上及陆上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核定超100亿元的集团授信规模,应用于包括广东阳江沙扒300MW海上风电项目、海南东方1500MW海上风电项目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
“风能发电是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相关企业是否能发展得好与银行的信贷支持息息相关。”樊元峰告诉记者,不同于其他普通货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风机整机厂商的销售款是按工程进度来结算的,收款周期平均长达6年至7年。
“但是,风机整机制造厂商对产业链上其他企业付款是不可能拖这么长时间的,这就特别需要银行对资金链的支撑。”樊元峰坦言,随着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应收账款的规模也水涨船高,对银行的授信量和长期支持有很大的需求。
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自1996年与明阳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以来,二者有着太多的合作故事。截至目前,中行与明阳集团的授信合作规模近2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专门推出“惠制造”制造业客群专属授信服务方案。截至7月末,全省实现“惠制造”普惠客户批复授信超7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广东省“制造业当家”政策的落地。
创新驱动发展
营造大湾区科技金融生态圈
走进中国银行横琴中医药产业园支行营业网点,布放着灵芝、夏枯草、冬虫夏草等中草药的展示墙格外引人注目。一看,就让人意识到这是个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支行网点。
“我们的特色不仅在于中医药,更在于科技金融。”该支行行长郭立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的业务特色优势就在于用科技金融赋能中医药创新发展。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截至2023年5月,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和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可以看到,随着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大湾区正在成为崛起的全球创新增长极。
在中医药领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围绕“一载体、一平台”的发展定位,即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开展工作,正在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具有鲜明澳门特色和中医药特色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疗健康产业园。今年6月2日,正式开业的中国银行横琴中医药产业园支行,是该产业园内唯一的银行网点。
“目前,支行已跟园区内的53家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6%,已为14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总批复金额1.75亿元。”郭立先介绍说。
作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科瑞”)专注于中药创新药物、中药经典名方、中药新型制剂的自主研发,并致力于解决中医药行业研发和产业化的瓶颈问题,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国银行一直与盈科瑞保持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有效解决科创企业特别是科创中小微企业因轻资产、风险高而出现的融资难问题,中国银行于今年3月与国家科技部合作,共同打造“创新积分贷”,面向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改变商业银行传统风控理念,帮助企业解决“轻资产、难抵押”问题,科技金融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得到持续突破。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广东分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914亿元,较年初新增401亿元,增速27%。
此外,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建立“科技支行+政银风险分担+投贷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辖已设立30家科技支行,其中24家遍布大湾区各市,有力地支持了大湾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科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