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开学季,为保障学生在校安全,保费价格在几十元至百余元的学平险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关注。所谓学平险,通常面向幼儿园、中小学校学生,多以意外保险为主险,并附加住院医疗、重大疾病等健康保障,常见的额度有3万元、5万元、8万元,保障责任主要涵盖意外伤害、疾病身故等。
然而,近几年关于学校强制学生和家长投保学平险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有家长反映,不投保学平险,孩子会被区别对待。本身保障功能较为全面的学平险,由于“强制”要求,让产品也跟着变了味儿。
首先,对于已经给孩子购买过人身险产品的家长来说,强制投保具有重复性质的保险既浪费钱又没有起到叠加的保障作用。由于医疗保险理赔时一般遵循补偿原则,因此,学生在已经有了充足的医疗保障后,没必要再购买附加的医疗保险。其次,学生的家庭情况差别较大,未必每个家庭都可以轻松承担这笔保费。最后,大多数学校以发放“书面通知”的形式告知学生和家长投保学平险,但保险合同、具体条款不会一并下发,学生和家长根本看不到产品信息,并不了解所购买的学平险保障范围和内容,投保后保单也不会返还到家长手中,导致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容易在理赔环节引发纠纷。
事实上,学平险强制投保问题已经产生多年,2015年6月,教育部等五部门曾发布《关于2015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严禁各级各类学校代收商业保险费,不得允许保险公司进校设点推销、销售商业保险。学平险应自政策发布之日起转为自愿投保。
由于部分学校和保险机构并没有遵循上述政策要求,导致这一乱象没有得到根治。2021年9月,北京、重庆等多地银保监局下发通知,再次要求充分保障投保自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投保人购买学平险或强制购买指定保险公司的学平险。
尽管监管部门一再发布明文规定,学平险乱象仍然久治不愈,变相强制投保、违规返佣等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终究与“利”之一字分不开。
原辽宁银保监局2022年发布的罚单显示,沈阳某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经手的3所学校的学平险业务,共涉及101.016万元。其中,向学校工作人员返佣高达33.03万元。可以看出,保险代理机构给学校工作人员“返现”比例超过32%,如此高额的收益难免让学校工作人员趋之若鹜。
专业人士认为,让学生统一购买学平险,学校本就有为自己推卸责任的嫌疑。这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人身受到损害,学校如果未尽到教育、管理责任,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而一旦学生购买了学平险,在发生意外伤害后,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的赔付义务。
那么,如何根治强制投保学平险这一乱象?
在学校层面,一方面,明确自身职责,落实相关责任;另一方面,必须强制落实自愿购买学平险原则,确保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在投保前,确认家长了解学平险的保障内容和保障额度,做到公开透明。
在保险公司层面,在和保险中介机构等合作时,需要监督保险中介机构和学校的合作行为,杜绝违规返佣等乱象。同时,也要加强对自身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保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
在学生和家长层面,需要在充分了解学平险的具体内容和保障范围后,自主选择是否购买这一产品,按需、按实际情况投保。
业内人士建议,家长在选择学平险产品时可以关注五个方面:一是保障范围尽量全,如意外身故伤残、意外医疗、疾病医疗、重大疾病是否都覆盖;二是尽可能选择报销比例高的产品;三是关注免赔额,如果存在免赔额,则越低越好;四是了解医疗费用是否拓展了社保外的费用,如是否可报销狂犬疫苗费用等;五是自主选择保障额度。学平险有不同的保障计划,主要是赔付额度上存在差异,家长应按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