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国际港站,龙门吊正在忙碌地作业,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在堆场内来回穿梭……每天平均1小时4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开出或抵达。
一列列中欧班列的出发和到达,离不开护航者默默守护,也离不开金融外汇的大力支持。截至2023年6月末,中欧班列长安号融资应用场景服务企业47家,累计融资103.03亿元。
资金融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小米、核桃、木耳……在西安浐灞自贸功能区商务中心的“通丝路”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展厅,陈列着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这里将西安、陕西乃至全国特色产品推向全球。
“通丝路”平台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为核心,为企业“走出去”搭建了一条更加便捷的“人民币网上丝绸之路”。截至2023年7月末,陕西与1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累计发生人民币跨境收付2030.23亿元,占全省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的40.12%。
这是西安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缩影,也是金融外汇部门服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西安立足丝绸之路起点和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优势,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持续提升金融外汇服务效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西安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10年来,陕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跨境收支规模从2013年的115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219亿美元,年均增长7.42%。
支持贸易通道建设
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要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陕西省金融外汇部门精准对接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创新开发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中欧班列长安号融资应用场景,积极对接中欧班列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构建全方位的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体系。
在做好政策保障的同时,金融外汇部门还推出了两个全国“首创”,即首创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产业链相关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允许相关企业在不超过等值2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首创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暨“一带一路”对外承包工程试点企业借用国内外汇贷款境内结汇使用。两项全国“首创”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加快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截至2022年末,两项试点累计金额1106.5万美元。
此外,金融外汇部门服务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推出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中欧班列产业链企业提供金融外汇服务。依托该平台,目前已落地多项全国首单业务,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落地全国首笔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铁路联运提单融资110万元人民币,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落地首笔中欧班列线上纯信用运费贷730万元人民币等。
2023年4月26日,随着汽笛长鸣,中欧班列“一带一路”10周年长安号西安-中亚专列缓缓驶出西安国际港站。
2013年11月28日,首列中欧班列长安号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了“钢铁驼队”纵横欧亚、联通陆海的时代。10年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数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全国。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助力企业“走出去”
某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植物提取物生产与境外销售,因经营发展需要,企业新增融资需求较为强烈,但进出口企业限于担保物制约,授信额度增加难度较大。“出口数据贷”推出后,浙商银行西安分行第一时间告知企业,指导企业通过二维码扫码发起授信申请,当天即成功获批新增授信额度100 万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金融机构发挥合力,为“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和项目设计融资方案、组建银团贷款、签署授信合作备忘录,精准对接企业跨境金融需求。
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依托全球化布局和外汇外贸专业优势,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西安外向型经济发展、助推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和努力。
“我行可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积极支持西电国际等企业承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公路、高铁建设、电力工程等项目,提供对外担保保函业务支持,业务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6月末,为涉外企业提供跨境担保业务余额约9亿美元。此外,还积极发挥中行海内外一体化优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累计支持省内企业跨境融资金额超过150亿元。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外汇交易经验以及远期结售汇市场最全币种的优势,助力企业最大限度地规避外汇汇率风险。今年1-6月为多家企业叙做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掉期、人民币期权及组合等外汇避险衍生品交易超过30亿美元。
记者了解到,陕西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中,货物贸易占比近九成。跨境贸易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压舱石”,更是“助推器”。在共建“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金融外汇部门始终聚焦跨境贸易,在业务流程上做“减法”,在政策支持上做 “加法”,为市场主体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外贸活动降成本、增绩效。如开展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切实解决银企单证审核痛点,跨境贸易资金结算办理时间大幅压缩至3分钟以内。截至2023年8月末,已经共为62家开展“一带一路”业务优质企业办理了跨境贸易收支便利化业务。
坐落于西安浐灞自贸功能区商务中心的“通丝路”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展厅里,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忙碌着。
记者了解到,“通丝路”平台是以跨境电商的方式,将陕西乃至全国的特色商品和服务销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该平台以跨境人民币结算为核心,通过中国银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500多家金融机构的代理行关系,为小微企业提供出口贴现、打包贷款等10余种贸易融资产品和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助力企业“走出去”。截至2023年8月末,“通丝路”平台认证站点企业已达300家,覆盖陕西80%县域地区,进出口产品种类200余种。
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使用
为贸易合作提供更加优质便捷服务
在西安沣惠南路上,有一家“跨境人民币业务示范网点”——浙商银行西安分行营业部。“作为浙商银行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开设的第一家分行,西安分行持续创新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跨境电商收款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境内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结算的真实需求。”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全年,该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70亿元人民币,在全省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
记者了解到,这家网点是陕西省首批8家示范网点之一。10年来,陕西省金融外汇部门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深化、范围拓展和便利性提升方面深度参与,积极扩大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跨境贸易和投资计价、结算的使用。
在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开展境内外合作,打通跨境资金结算通道,为对外贸易往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浙商银行西安分行与乌兹别克斯坦Asaka银行和Ipak yuli银行,招商银行西安分行与吉尔吉斯斯坦商业银行建立同业合作关系,在跨境结算、贸易合作等领域开展更多有益尝试,探索中亚地区人民币使用新场景。
8月21日,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成功开立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土伦银行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成为中国-中亚峰会后全国范围内落地的首个该类型账户。账户的开立将为中亚各国企业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体系下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提供更加优质、便捷服务。
新的征程已开启。陕西省金融外汇部门将继续积极推进金融外汇支持共建“一带一路”政策创新和落地增效,助力西安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