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上市公司蓝皮书: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3)》(下称“蓝皮书”)。蓝皮书认为,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上市公司“逃逸”生命周期束缚,掘汲柔性、韧性、弹性、塑性的增长路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应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以及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蓝皮书中指出,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向上修复态势,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修复状况良好,但在全球经济恢复背景下,外需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从上市公司业绩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中国A股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继续保持高度一致。
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中社会服务行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非银金融行业利润实现了较快增长,钢铁、建筑材料行业因房地产市场仍未明显改善,电子、基础化工、医药生物跌幅较2022年进一步扩大,轻工制造业利润跌幅虽较2022年有所收窄,但仍维持较大跌幅。这些行业利润增速变化也反映在相应股票价格指数上。
蓝皮书显示,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一直处于进行时。蓝皮书从数字化转型视角评估了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情况,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上市公司“逃逸”生命周期束缚,促进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并依据情势变化不断掘汲柔性、韧性、弹性、塑性的增长路径。中国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还能够为投资者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资本市场表现进一步佐证了数字化转型的广泛性、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
蓝皮书在历年价值评估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评估系统,并使用2020年至2022年年报公开数据对中国A股分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评估与综合排名,筛选出分行业价值较高的上市公司,构成“漂亮100”投资组合。从回测效果看,“漂亮100”投资组合在经风险调整后收益高于主要宽基指数。
图为漂亮100指数和其他宽基指数业绩对比
蓝皮书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资本市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一是聚焦支持科技创新,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关键推动力量,一批可能有未来发展前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创新型企业存在资金需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长期资本供给,有利于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多元化、差异化融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资本市场需着力健全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统筹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统筹股市和债市协同发展,统筹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二是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体。目前,中国A股上市公司已逾5000家,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行业中,除2个非营利门类行业外的18个门类行业97个大类行业中的80个大类行业,构成了宏观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下一步,资本市场要更好地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针对性地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的合力,大力提高对各种所有制、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服务能力。
三是坚持“大投保”理念,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数量已超2.2亿人,其中95%以上为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需要树牢“大投保”理念,加强行政执法、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的机制衔接,畅通投资者维权救济渠道,运用更多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问题线索发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