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比亚迪总装生产线。(窦翊明 摄 资料图片)
将“科创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让“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过去一周,央媒多角度报道西安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展现千年古都乘“势”而上的行动力。
将“科创势能”变发展动能
科创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
12月8日,新华社撰文《科技创新激发澎湃动力——2023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之二》,开篇即关注三秦大地以“光”聚能—— “能在头发丝上雕花,是激光制造;能耗更低、信息传输更快,是光电子芯片;几分钟发现微小的农药或细菌痕迹,是光子传感……”文章聚焦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称其“先后孵化了50余家与‘光’相关的科技企业,多家企业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放眼整个陕西,光子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至300多家,年产值超过300亿元。”
西安“智造”再次闪耀太空。12月10日,中新社稿件《从“东方红一号”到空间站建造:“液体动力”助推“长征”行稳致远》,报道位于西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全系列动力系统推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搭载着人类太空探测的梦想,一次次飞向苍穹。
人民网推送报道《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助力中埃架起“太空丝路”》,介绍了12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承担了该卫星数据传输分系统的研制任务,助力中国与埃及架起“太空丝路”。
央广网陕西频道“向新长安 勇立潮头”主题展示活动日前正式启动,带领网友沉浸式“触摸”西安创新力量的脉动。《科创西安 势能正劲》《陕西西安:“制造”转“智造”新能源汽车加油再提速》等融媒体报道,展现了西安新能源汽车迈向智能制造的坚实步伐。
化“开放优势”为发展动力
驰骋不息的中欧班列再传捷报。
12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发布消息:“前11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145列,发送货物17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19%,其中运量已超2022年全年总量。”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央广网《今年前11月中欧班列货物运量已超2022年全年》,还是央视网《多维度数据凸显经济澎湃活力 “历史新高”“稳中向好”成关键词》等报道中,西安至德国杜伊斯堡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均作为亮点被多次提及。
12月7日,《人民日报》6版刊文《西安国际港务区从物流运输向产业聚集转变——将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从造港开埠、通商兴业、融合发展等角度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表十年来,西安国际港务区全力推动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长安号,加快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西安着力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动力。12月4日,光明日报《陕西西安:冰火再启实景演艺热》,介绍依托现代科技,西安实现北方冬季实景演艺的突破;12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新业态新场景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西安影视主题街区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带领游客深度体验一千多年前唐朝市井生活的新颖做法。
让“生态优势”成民生福祉
近年来,随着秦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工饲养繁育技术逐步完善,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稳定增长。
12月5日,多家央媒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分享“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49只”的好消息。央视新闻微博、新华网微博发文:“陕西出生仅1个鸡蛋重的熊猫长大了” “往后熊生顺遂”……为其送上祝福。
新华网视频《大熊猫七仔:南瓜真好吃》中,棕色大熊猫七仔作为“吃播”,品尝特色美食南瓜;中新网视频《陕西秦岭大熊猫悠闲“荡秋千”》中,大熊猫幼仔走出“家门”,享受冬日暖阳下的悠闲时光;央广网《西安高新区:又闻飞鸟啼》,报道西安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各类鸟儿前来栖息。
上周,考古领域也传来好消息。12月6日,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央媒纷纷报道汉文帝霸陵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并表示“汉文帝的地下苑囿”入选,为中国唯一入选的考古发现。“这是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获评‘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再获殊荣。”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2024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正式亮相,其局部设计灵感来自西安博物院的一件珍贵文物。“收藏于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代表了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龙辰辰’取其昂首行步、雄壮刚健的姿态,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央视新闻客户端如是说。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