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分析,上市公司对理财市场态度“变奏”,主要与市场行情波动有关。一方面,随着净值化转型进一步深化,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存款利率多次调降,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所减弱。
而去年同期,共有1171家企业发布委托理财公告,认购金额为12445亿元。对比来看,2023年上市公司在参与数量、规模上均有明显回落,其中规模下降超过三成。
这一数据也与今年理财市场规模数据相吻合。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5.34万亿元,同比下降13.1%。一名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因为在2022年底吃过一轮亏,其所在公司2023年对理财产品的投资相对谨慎,缩减了投资规模,将资金用于其他领域。
从具体结构看,今年上市公司更青睐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低风险理财等求稳产品,高风险投资则频频踩雷。
此外,认购理财产品为1737只,占比仅为12.5%。其中,多为R2及以下低风险理财,预计年化收益率大多集中在2%—3%之间。仅有少部分上市公司购买了高风险的含权类理财产品。
稳健占主流的同时,上市公司博弈高风险产品以获取高额收益的方式也暂时退隐江湖。根据Choice数据,2023年上市公司在委托理财产品方案中含有“证券投资”表述的仅为32家,较去年有所下滑。
其中降幅较大的是金龙鱼。在近期公告中,金龙鱼表示将使用额度不超过30亿元(含本数)的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较2023年计划的45亿元现金管理规模下降15亿元。
“下调委托理财规模说明上市公司现金管理计划有变。”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可能是上市公司预备扩大生产或进行回购,短时间内需要动用大笔资金。
上市公司对委托理财热情降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或与今年收益率波动有关。从存款端来看,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多次调降,目前已降至低位。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2023年11月,2年、3年、5年期存款平均利率相较去年末分别下降了27BP、39.5BP、43.5BP。
存款利率走低的同时,理财收益率波动也进一步加大。今年6月、9月债市均出现波动行情,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短期回撤。根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年内上市公司投资产品收益率中,以算术平均数口径统计,平均预计最低收益率为1.66%,而这一数据去年同期为1.82%。
展望未来,大多机构对理财市场规模回升仍持乐观态度。中信建投证券大金融研究组组长、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认为,2024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实现10%左右的增长,预计余额将达31万亿—32万亿元。理财业绩比较基准下行空间在缩窄,将逐步企稳回升,这也将助力规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