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厚重与温情——读《记忆老西安》

2023-12-29 10:55:15 作者:潘高

20231229095343292-15-1d36c.png

线装书局出版的《记忆老西安》前四卷

《记忆老西安》自2019年到现在已经出版了4卷,每卷都是上、下两册,字数都在60万字左右,作者朱文杰先生目前正撰写第五卷。这套书以钟楼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巷为主线,编织起整个老西安的历史、人物、市井、民生,全方位展现西安百年来的沧桑变化。

中华大地上的任何一座古城都蕴含着人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依然生活在这些古城中的现代人是割舍不掉这些历史脉络的,这个脉络就是古城的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不但是历史的展示,而且也是民俗民风、传奇人物的逸闻轶事乃至神话故事等的流传,这些最终成就了古城西安的地域文化。

作者朱文杰通过深入采访和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从西安城市的老街巷切入,追述古城建筑的百年变迁,用文字展现了古城在上一个世纪的风貌。对古城西安的每条街道,每个街区中的人物形象,这座古城的曾经过往,作了一个全方位和立体化的展示。作家商子雍评价说,《记忆老西安》“对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古都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繁荣西安文化”有重大意义。

《记忆老西安》在历史掌故的记录上令人大开眼界,一旦将这些鲜活的人与建筑结合起来,建筑所蕴含的精神就会让人脱离简单建筑形制的描述,进入到了由存在论、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等诸多理论支撑的现象学领域。房子、街巷、大门、古木、窗户、花瓶、砖雕石刻、佛道造像、柱础立柱、考古遗迹……等等一切构成这座古城的具体事务,瞬间彼此之间都有了很深的连接,这些营造出古城环境的具象所隐含的精神气质,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建筑之美更多的在于人。

古城西安最大的特点和标志之一,是有一座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古城墙,这座以唐朝皇城为基础,经过宋朝的重建,和明朝秦王藩王府及清朝满城的改造,再到今天的样子,除了曾经在唐朝108坊住过的达官显贵和诗文雅士,更多的是现代百年中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发生过的事。因此从历史进程看古城,从地域环境看古城,从生活维度看古城,从场所精神看古城,就更能挖掘古城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内核和古人的生活智慧,这是体悟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最佳标本。

中华古建筑有个“正德、利用、厚生”的核心理念,这是从《尚书》中就已经确立的建筑原则,建筑要反映社会规矩、利用土木等自然材料,最终服务于人的生存。在这个理念下,中华大地的木质建筑从来没有想过要屹立百年不倒,而是随坏随修,并不以永恒为建筑目标。

这种建筑理念下,对能工巧匠的忽视是很自然的。中华大地上奇美瑰丽的建筑很多,而留下名字的建筑师却很少,他们只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匠人”。也正是这种理念,让现代人在寻访古建筑时,往往更多的是去寻找建筑本身的技术和规制,这个显然是很专业的一件事。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建筑承载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才是更关心的。现在很多网络博主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历史遗迹的现场结合史料侃侃而谈,顺带再爆点料以增加流量。殊不知,古城的现象学意味不在建筑本身,也不在依建筑发生的事,而是围绕着亘古不变的人性在建筑形制和为人处世的变化中所营造出的一种意识和潜意识。

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事是古城的意识,那些支配着人干事的力量是古城的潜意识。套句俗语:幸福的建筑总有共性,不幸的建筑各有苦衷。

任何建筑或者具象到一座房子,都是人们安放潜意识的场所。那些曾经住在建筑里的人和建筑本身经历过的改变,让建筑创造出了自己的潜意识。《记忆老西安》通过记录历史掌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潜意识的文本和一个难得的机会。此时若放开有形建筑的桎梏,把心性提升到无形的建筑现象时,建筑就从人的避难所,上升到人塑造着自己的身体形象,影响着与他人关系的沟通风格的更高境界。

无论是不是生活在这座古城中的人,看着那些讲述着故事的屋檐墙壁,触摸着那些朱漆斑驳的家具,用建筑的潜意识打通历史的隔离,在体验古老建筑的重生波澜中,去无限接近和理解那些正在影响自己所思所行的先人,这一点《记忆老西安》给了我们足够的资源。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