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关于西安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体”的传闻,引发很多朋友圈的热议。
最近,靴子终于落地。
时值西安举行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竞赛开营仪式,市长叶牛平在讲话中指出:
本次竞赛聚焦浐灞国际港和泾渭三角洲地区,位于西安市功能体系与布局规划中的东部双向开放引领区,承担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战略角色,发挥着“北跨”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
这是“浐灞国际港”在官方表达中的首次亮相。
西安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正式合并,意味着西安顺应“双循环”经济格局,开启了从“建设内陆港”到“建设陆港大都市”的战略进阶。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黄奇帆举过这样一组数据:
2022年,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国6.31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中,有近4万亿美元,是与中国陆地相连或隔海相望的“6加1”个板块进行的:与东盟9753.4亿美元、与欧盟8473亿美元、与日韩7200亿美元、与独联体国家近2000亿美元、与南亚国家近2000亿美元、与中东地区近3000亿美元,以及与港澳台贸易往来约6300亿美元。
他表示,在海洋经济格局下,这些贸易的运输方式85%是海运,15%是空运,未来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中国大陆与这六大板块之间建立起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和多式联运体系,完全有可能有近50%,也就是近2万亿美元的货物贸易在中国2.28万公里的陆上国境线上展开,通过北上、西出、南下的铁路运输的方式实现。
由此,一些内陆重要枢纽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将被顶到对外开放的第一线,它们将因陆港的物流汇聚功能带来更多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从而带动加工贸易、先进制造、金融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城市经济加快繁荣,形成新的陆港城市。
▲图源:遇见城墙
什么是陆港?
简单说,它是相对于传统海港而言,指海港以外地区建立的,具有沿海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2010年以来,诸多内陆中心城市,纷纷将建设“陆港”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不过,拥有陆港,和建设“陆港城市”是完全不同的战略思维,也是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
前者只是将“陆港”作为城市的“加分项”之一,后者则意味着,陆港城市应像上海、深圳等知名海港城市一样,构建以港口经济为导向的全新经济形态,“陆港”应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
为此,亟须增加陆港功能、核心竞争力,发挥陆港供应链枢纽集聚力、辐射力。一言以蔽之:建设陆港城市,应从建设“大陆港”出发。
对西安来说,要建设成向西开放的新高地,拉动关中和西北崛起,在城市竞逐中增强竞争力,就要抓紧“陆港城市”的时代风口。
原因有三:
首先,西安是中国古代第一陆港,历史上也始终是带动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特殊区位,决定了要实现亚欧大陆内部运输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西安需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让西安陆港重现丝路辉煌。
其次,西安是纯粹的陆港,与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等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相比,无法弥补“水的遗憾”;另一方面,豫鲁两省正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的“通江达海”,济南、郑州有望借“黄河复航”,大幅增强港口势能。相比之下,西安选择放大优势,打造陆港+空港的大都市。
第三,西安建设“陆港”敢为天下先,有先发优势。
早在2003年,西安就率先提出创建国际内陆港的设想。2014年,“西安港”国际、国内代码正式启动,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这两个代码的内陆型港口。
▲图源:西安浐灞国际港
2019年,西安陆港型国家枢纽,又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2023年8月,西安成为全国率先具备“四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四座城市之一,并与重庆成为全国唯二拥有“4+1+1”国家级物流平台体系的城市。
最新消息是:截至2023年12月14日,中欧班列(西安)今年已开行5139列,同比增长15.6%,使得西安成为全国首个中欧班列年度开行量突破5000列、累计开行量超过20000列的城市,平均每100分钟就有一列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出发或到达。
如今,中欧班列(西安)向西、向北有17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西欧”集结线路也达到21条;向东开行西安至青岛、宁波、连云港等铁海联运图定班列;向南开行至越南、老挝等互联互通班列,实现了东西向亚欧路海贸易大通道、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的交汇。
手握这样的枢纽优势,西安有理由,冲击中国西部的头部陆港都市。
此次西安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国际港务区整合,可以看作做大“陆港”的一种强强联合。也即,先将港务区的势能,辐射到整个浐灞国际港,再以浐灞国际港,带动整个西安,乃至西安都市圈的对外经贸。
话说回来,浐灞生态区设立之初,便是作为西安对外展示的一扇窗。
那是2000年后,随着西安中心城市扩容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浐灞河城市段成为西安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板块,也成为城市发展主方向之一。当时的考虑是,在浐灞配置符合“新城”特色的新兴产业,如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等,与城市其他区域错位发展,使得浐灞不仅承担人口、产业的输入,更能带动西安东部板块崛起。
▲图源:浐灞生态区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浐灞+港务区的浐灞国际港,是将西安对外开放的两扇窗,合成了一面巨大的“开放之门”。其常住人口约70万,依据2022年两区的GDP,合计将近550亿元。如此,其GDP跃居西安各开发区的第三位,常住人口跃居第二位。
两区的资源整合,即将很快发生:如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西安奥体中心三大场馆、热雪奇迹、长安云等,以及多座高品质酒店,共同形成西安的文旅产业集群;位于浐灞的西安金融商务区,以及港务区的商务聚集区,将共同形成西安东部的总部经济、金融产业高地……
▲图源:奥体中心
而于西安城市建设而言,也由此进入“四驱”模式,可以建设四个对外开放新高地:
以曲江新区为核心的文旅对外开放新高地;以经开区和“北跨”区域为核心的工业对外开放新高地;以高新区为核心的科技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浐灞国际港为核心的商贸对外开放新高地。
据分析:通过中亚,西安制造将能够以铁路运输方式,运往伊朗、中东、欧洲,甚至非洲国家。仅以新能源汽车领域而论,当目前仍以燃油车为主的整个欧亚大陆市场,对接西安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一旦彻底打通“生产”与“需求”,将激发怎样的“爆炸性”效应?
浐灞国际港,正是西安走向工业强市、外贸强市,以及陆港强市的关键起步。
“北跨”战略、校企合作、建设国际陆港、西安都市圈建设……一系列大动作,将在已然打开的新的一年中铺展画卷、合奏交响:2024,值得期待。
来源:网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