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蕴藏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处事之道,蕴含着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金融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要求。
新年伊始,书写新时代金融答卷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考量,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光辉文献和重要创新成果,是对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一次再动员、再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是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对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我国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也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八个坚持”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方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赋予了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光荣使命,“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确立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内涵。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浸润滋养。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提出,必将赋予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精神能量、智力支撑和理论引领。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之基。长期以来,文化问题一直都是学者们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化在任何时期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实力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其他方面一起构成了一国综合国力和各国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多元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碰撞中,推进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提升金融文化软实力,加快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是走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必须研究和亟待回答的重大课题。
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论指南,它揭示了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类型,并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构建了新型的文化理想,对当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是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革命实践与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形成发展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为塑造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升中国金融软实力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思想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进一步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一定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与当代中国发展实际结合,同时吸收当今世界文明成果的关于金融的信仰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中,金融信念引导金融政策、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指导金融机构确立存在和发展的使命、建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指导金融从业人员明确职业定位和行为操守;金融价值观则涉及人们在金融活动中对“是非”“优劣”“好坏”“对错”等的基础认识和判断标准;金融行为规范是金融活动参与者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是金融信念与金融价值观的具体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金融行业文化的根基和源泉,金融行业文化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种文化的融合建设,不仅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有益于当下金融行业的文化建设和行业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探寻中国货币的起源,“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管子·国蓄》),亦蕴含了金融因繁荣经济而生之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以“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作出了高度凝练与概括。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蕴藏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处事之道,蕴含着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金融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在要求。
党缔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之魂。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革命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民的、大众的文化。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革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革命文化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深刻把握人民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蕴含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金融工作的历史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国共产党创立红色金融初期,就体现党的初心使命,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雏形。1926年成立的湖南省衡山县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最早的农民银行。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瑞金成立,中央苏区货币和财政渐趋统一,维护了苏区人民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融领域有了新的发展,现代金融市场的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力推进,不断加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持续吸收借鉴各国金融思想、法律、制度领域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革命文化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只有把具有丰厚历史底蕴和精神内涵的革命文化基因融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才能使当代金融人的理想信念变得深沉而执着,精神品格变得高尚而坚毅。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强身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汲取着传统文化的养料,大力宣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要;融合、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造符合人与社会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内容和形式;继承和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终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前进方向,其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以优秀作品鼓舞斗志,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强身之本。
何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深邃思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金融业需要学习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但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2019年,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强调“八个坚持”,标志着我们党对金融本质规律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作为引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强调“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是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魂,与西方金融文化有着本质区别。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