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正月闹社火

2024-02-26 10:08:55 作者:白来勤

20240226095218654-49-8b3f9.jpg

在灞渭三角洲,社火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常见的社火中既有尚武的马社火,即用马拉车装扮的社火;还有血社火,即杀气腾腾、动刀动枪、血肉横飞等惊险场面的社火;也有社火尚文,即寓意于戏,讲究精巧,以妙、玄、佳、绝取胜。较为常见的有平头桌子社火,即在一张方桌上扮作戏文,由两人或四人抬着走的“抬芯子”。如《断桥》,在三张桌子上各立白娘子、许仙、青儿的戏剧人物形象,这种社火人称“哑巴戏”,化妆起来惟妙惟肖,受人喜爱。比平头桌子高级一点的就算是芯子了。芯子有平台芯子、杂技芯子、转芯子和挂芯子等。譬如扮演《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要使京娘站在赵匡胤手举的蟠龙棍上,玄妙的艺术引人入胜。也有用牛车、马车(现在多用汽车,以前还流行用拖拉机)将芯子置于其上做行进表演的“车拉芯子”。这类芯子场面较大,往往一车装有数个芯子。还有一马一出戏的“马芯子”,表演时女角骑马,男角采缰或随后,分别扮演为《花亭会》《送京娘》《小放牛》等小戏,在行进中或广场上轮流演出,以新筑街道办上双寨最为典型。更有一人于地上行走,背负一芯子,上置饰演角色,二人配合表演的“背芯子”。新合街道办的背芯子不仅历史悠久,也风格独具。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用彩色纸张扎成戏剧人物、鸟兽虫鱼、松竹花卉,将两三岁孩童置于其中表演的“纸扎芯子”,多流行于浐河两岸的李家堡、安邸村一带。还有一种大型社火,叫做“山社火”,高达三丈,下面有五十多人抬着走,以人数多取胜,十分壮观。

能出社火的村庄,不论大小,人口多少,展示给众人观看的东西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即使同一类型,也各有千秋。比如同为芯子杆,有的以高玄见长,有的以精巧著称。站在杆上者,有的是八九岁的孩童,有的是周岁左右的幼儿。而家长则认为,孩子能上一次杆,可以得到一次锻炼,能沾带众人的福气,也能得到天地神灵的护佑而茁壮成长,所以都是争先恐后主动找社火头儿请求给孩子一次难得的机会。社火队伍前头,有的村是社火头儿领队,一副志得意满、舍我其谁的神气,脸上堆满难以掩饰的骄傲之态;有的村则由年龄最长者(俗称“人王”,均为男性)穿着儿子备办好的寿衣率领队伍前行,众人尊敬的目光让老人从内心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社火表演一般在正月初九开始,闹元宵时达到高潮,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结束。社火队伍每到村组的知名人士或机关单位门口,都要先放几声响亮的铳子,既是通知表演队伍准备表演,也是告诉邻近的群众出来观看,更是告诉这些知名人士的家人、机关单位的领导,尽快安排人招呼社火队伍。一般情况下,听到这几声响亮的铳子响,社火队伍就不再行进,就地展现绝活,驻足表演一会儿。这当儿,知名人士的家人或机关单位的领导就会出来对社火队伍表示感谢,或送上红包,或呈上糕点食品、鲜干果品、香烟饮料。社火头儿多者不拒,少者不嫌,图个吉利,笑笑嘻嘻,互道恭喜发财,共祝明天更好,把年节气氛烘托得欢天喜地。

中国人过去追求“三多”(多子、多福、多寿),有些村里缺儿少女的人便希望借助摆社火时的阵势感动神明,给自己赐个一儿半女。社火队伍有头,自然有尾,扮演社火尾子的人打扮得奇形怪状,还要经受那些看热闹的人特别是儿童们的推推搡搡,所以扮演社火尾子是个苦差事,人员都是由社火头儿指派。但在有的村庄,社火尾子有人争着当,甚至有时还要托人走社火头儿的“后门”哩!因为那些家中缺少儿女的人认为当了社火尾子,为村里的事出了力,人在地上耍社火,神也在天上看,说不定看得高兴了,就会特别眷顾自己,满足自己想添个儿女的要求。一些村子在摆社火时,人们总要给锣鼓车上点缀几个“棉花娃娃”,胖嘟嘟的十分可爱。社火结束的那天下午,那些有心人总会小心翼翼地把“棉花娃娃”卸下来,揣在怀里,走进巷道里那些缺儿少女的人家,把“棉花娃娃”放到小夫妻的炕上,用被子盖好,相信这样就会圆了这一家的儿女梦。如果来年真的添了孩子,那送“棉花娃娃”的人自然是有功之臣,一定会被主人请去坐到上席喝一杯喜酒的。

在灞渭三角洲众多的民间社火中,新合街道班家村的《鱼戏莲》最具特色。其中鱼道具大者长一丈余,小的也在七八尺长,分为七节,每节内有灯光设备,下有供表演者操作的七根把柄。表演队伍由八人组成,表演时七人舞鱼,一人舞莲(花灯),在锣鼓和吹奏音乐中登场献艺,其表演程序有跑圆场、鱼跌膘、鱼跳跃、鱼翻身、跳龙门等,舞莲花灯的引鱼人在动作中夹杂以民间武术套路,总体表演风格粗犷豪放,节奏强烈,令人振奋。这一民间艺术原本是逃难的湖北乡民由江南水乡引进的,在灞渭三角洲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后经民间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发掘整理,创编了不少新的表演元素,增加了群鱼戏莲的大型场面,由140多人参加表演,使人耳目一新,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陕西民间舞蹈志》,并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全国播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灞桥区梁家街村的芯子曾为来西安访问和旅游的900多名外宾进行表演。外宾大为倾倒,热情夸赞芯子是一项“高超的艺术、精妙的艺术”,并纷纷与表演人员合影留念。灞桥区文化局和民间艺术团社组织的高跷曾在西安市体育场为中外宾客4000余人表演,广受好评,也成为灞桥民间艺人们最引以为豪壮的记忆。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