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飞入正行舟——作家赵晓舟印象

2024-03-25 15:16:50 作者:杨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是的,他不仅是西安城里的大名人,而且是一位在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圈、金融圈、讲师圈等多个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军人出身的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行事风格,勤奋的好学态度,执着的理想追求。特别是在文化的园地,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左右驰骋的亮剑者,他就是著名的企业文化专家、西安培华金融文化研究院院长赵晓舟。

一个人能在一个圈内取得如此的成就已经不易,赵晓舟先生“多圈叠加”,而且成绩非凡实属难得。他先后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突出贡献人物、中国企业文化领军人物、中国品牌文化建设杰出人物、企业文化实践教学荣誉学者、企业文化模范人物、企业党建实践创新典范人物等多项殊荣。同时,他还获得“金话筒讲师”称号,坚持从事企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先后开发企业文化、金融文化宣讲课题二十余项,由他撰稿并担任主讲的“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论题,先后被中宣部党建网、光明网、中国前沿资讯网等发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金融文化融合与创新”课题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培华学院等多所大学主讲,并收编入长安大学优秀论文集。“中国金融之治:清廉金融文化”课题,先后在陕西银行业、保险业及二十余家省级金融机构宣讲,被《中国金融文化》等十余家省级媒体报道或发表。

面对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我们不难发现,赵晓舟先生踩着“金融”与“文化”两只“风火轮”,挥舞着艺术的“乾坤圈”,正以他敏锐的智慧,纵横行舟于新时代的大海上。

在此,我仅以“作家赵晓舟”的角度,对先生的三卷本文集《银海拾趣》谈几点粗浅的体会。《银海拾趣》文集共分为《雅趣集》《思趣集》和《异趣集》,内容涉及诗歌、散文、评论以及论文等文体,是他多年来辛勤耕耘的部分作品汇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对于赵晓舟而言,艺术便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就是要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纵观整个文本,融合了金融、企业文化、文学、历史甚至书法艺术等门类的精华,观金融沧海之势,察时事社会之变。正如作者自己所言:“银海之上,一叶扁舟,驾舟而行,一方面可以欣赏蓝天白云、碧海苍茫,另一方面穿行于银海之中,惯看人间百态,体味文化变迁。”

赵晓舟是一位生活的歌咏者。在《雅趣集》中,收录了作者诗歌122首、散文80篇,无论秋风、秋雨、秋歌,还是地域、文物、风俗,抑或人物、风光、感情,在他的笔下都放射出无尽的光芒,华丽而不失厚重,豪放而不弃细腻,洒脱而不忘沉稳。他以诗歌和散文这种文学“轻骑军”的形式,纵情地表达生命的活力、人性的本源以及世事的练达。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为情而造文。”这部分文集的突出特点,是作品中浓浓的感情,《父亲的眼泪》《难忘,那一抹军绿》《由冬天里的那个小孩想到的》等篇章,都深深地打动了阅读者。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部伟大的作品,必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作为生活的歌者,赵晓舟的诗与散文具备了这种功能,其文学性、艺术性也得到一定的升华。

赵晓舟是一位智慧的思想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赵晓舟文集中的内容,能够自由搏击金融海洋,翱翔于思想的天空,不能不说是一位智者。《思趣集》是作者在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洋洋150余篇,篇篇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观和辩证的科学思想。作为一位平凡的金融工作者,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之余,能够深刻地思考经营管理、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和做事做人,并撰写成文,实属难能可贵。对社会、对价值观的深度考量,体现了赵晓舟除了专业修养之外,所具备的高尚的人格修为,以及“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是文章的魂,《思趣集》中的文章,无不向读者传达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历史观、唯物观、文化观,这是赵晓舟著文不同于他人的闪光之处。

赵晓舟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在他的研究领域里,金融企业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金融文化的作品,集中收录在《异趣集》。时下,世界货币战争硝烟四起,国际局势瞬息万变,文化是金融企业竞争的一大利器,“十年企业靠人治,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传承的基因,企业文化是一锅老汤,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任何人只要进去“涮一涮”,出来就是一个味道,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对企业文化这一“神奇的东方魔术”的研究,赵晓舟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无须再多言,仅从文里行间便可窥豹一斑。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是企业腾飞的翅膀,赵晓舟深谙此理。

跨界是一种融合,跨界是一种艺术,跨界是一种创新,创新是生产力,而且是新质生产力。赵晓舟不仅是一位跨界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潜质的作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上,他一定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