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港以创新姿态领跑科技考古系列成果公布优势发力西安收获超高关注度

2024-04-02 15:17:29 作者:薛雯

4月1日下午,市民游客漫步在位于高新二路的“最美樱花大道”,感受雨天赏樱的别样浪漫。 谢伟 摄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获突破、国内快递电商类货运开辟新通道,上周,西安港再次以创新姿态领跑,不断吸引主流媒体围观点赞。同时,科技创新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考古“一键还原”北周武帝宇文邕等内容,收获超高关注度。

西安港再迎“高光时刻”

3月29日,中欧班列(西安)2024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央视网、中新网、中国日报网、光明日报等媒体第一时间聚焦,并给予高度评价。

当天,央视新闻报道称:“这是中欧班列(西安)历年来单年自然列开行量最早达到1000列的一次,为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交通网络,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运能保障。”

“中欧班列(西安)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为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中国日报网文章赞美道。

3月26日,另一条好消息同样从西安港传出。由西安国际港站开往乌鲁木齐三坪站的全国首趟快递电商“公转铁”集装箱多式联运班列正式开行,消息立即刷屏新华网、央视网、央广网、中新网等多家主流媒体。

“相较于以往的公路运输,‘公转铁’的全程运输时间可由45小时缩短至38小时,货物运输价格下降57%,有效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为服务国内快递电商类货物运输开辟了新通道。”央视网对此次开行的意义进行了详细介绍。

新质生产力“陕”耀央媒

人民网近日聚焦“陕”耀新质生产力,连续推出《脑机接口“接入”生活》《你相信光吗》《无人驾驶真的来了》等报道。报道视频中,通过走进企业、高校等生产科研单位,分别从脑机接口技术、光子产业以及自动驾驶等科创领域的加速发展,展示陕西不同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

3月28日,新华网相关报道列举了西安的喜人成绩:“持续推动中国-中亚峰会涉西安市成果落实,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顺利开馆,西安与中亚五国实现通航全覆盖,中欧班列(西安)保持全国开行领先优势……”

《隆基泰睿硅片产品发布 硅片创新实现重大突破》《芯片巨头美光西安新工厂正式开工,产值将达36亿元》《西安2023年社会研发投入超600亿元》等内容被中新网、央广网等央媒广泛传播。

4月1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将在西安举行。多家媒体抢先发布相关消息,西安的“丝路基因”再绽光芒。

“本次论坛以‘互联互通 共同繁荣’为主题,将围绕‘数字互联 共建丝路’‘丝路电商国际合作’‘数字乡村与可持续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3月28日,央视网为活动预热。

“陕西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节点。论坛选择西安作为举办地,旨在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光明网围绕论坛选址解读道。

科技考古获万众瞩目

3月28日,一条考古消息火速登上热搜。当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在西安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和科研系列成果,北周武帝宇文邕头像“复原图”公布。

一时间,让历史鲜活起来的科技考古引发万众瞩目。人民网《陕西发布最新帝陵考古成果 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复原》、新华社《中国科技工作者还原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面貌》、新华每日电讯《科技考古“一键还原”北周武帝宇文邕》、中新网《考古研究初步复原北周武帝面貌“揭秘”其英年早逝原因》等报道重磅推出,受到关注。

“(本次考古)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是传统考古与科技分析跨学科深度融合的一次尝试。”新华社报道如是说。

在上周晴好天气的陪伴下,西安赏花正当时,新华网、央视网、中新网等不约而同开启“云”赏花模式,邀请全国网友共赴西安烂漫繁花之约。

沣东新城的蜡梅、刺梅连片开放,暗香浮动,进入央视《新闻联播》镜头;长安区弥陀寺内的千年白玉兰进入盛花期,卓尔不群,成为央视网报道主角;中新网关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以花为媒,推出赏花旅游专列,促“颜值”变“产值”;新华网推送了西安发布的十条春季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助力打造时令乡村旅游。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