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藤条指尖舞日子节节高

2024-04-08 11:54:07 作者:刘彤、邵瑞

藤编,在汉中有上千年的历史,久负盛名。

秦巴山下,汉水之滨,一代代勤劳的能工巧匠,采割山间的野生青藤,编成坚实耐用、轻巧精美的藤制品,用勤劳的双手传承并发展传统技艺。一根根坚韧柔软的藤条,在手艺人的指尖翻飞起舞,被赋予新的生命;此起彼伏的“唰唰”声,好似一首美妙的协奏曲,激扬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全省多措并举,积极做好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展示、产业化发展,将“老手艺”做成大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传”下去 “活”起来

“同学们,大家请看我旁边的这把椅子,有谁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

“我知道,是用青藤做的!”

3月29日,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非遗文化产业园中,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良顺匠心公司”)展厅内,掌声和欢呼声不时响起。来自勉县勉阳街道办联盟小学的180名师生,在这里开展“传承多彩非遗”研学活动,了解藤编悠久历史,动手学习藤编技艺。

作为当地藤编产业的龙头企业,“非遗+研学”已成为该公司的“新业态”,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

53岁的陈良顺是汉中藤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良顺匠心公司董事长。出生于南郑区水井村藤编世家的他,从记事起便和一根根青藤结了缘。“我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藤编技艺,一直做到现在。”陈良顺说。

上世纪70年代初,陈良顺的父亲陈太坤带领全家走街串巷叫卖藤编日用品;80年代末,陈良顺建立家庭工坊扩大生产规模;90年代中期,陈良顺带领当地10户藤编大户成立南郑区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成了全镇藤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20年,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成立,通过“企业+培训+就业+电商”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600多名群众就业增收。

藤编工艺复杂,一般需要大小20多道工序,包括蒸煮、剥皮、弯制骨架、缠绕、编织以及打磨、上漆,光编织手法、花样就有100多种。

“为了让更多人学会这项技艺,我们采用就近原则。想学藤编的村民,由附近的师傅教。教会一个徒弟,我们给师傅补贴2000元误工费。”陈良顺说,近年来,他们不断培养年轻人,研发新产品,提升藤编产品附加值,提升工人待遇,让更多人学习藤编技艺。

在该公司产品展厅,家具、装饰、旅游工艺品3大系列300多种藤编产品有序摆放,传统与现代结合,古朴与时尚相融,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不断创新,找准发展空间,拓宽线上销路,推动藤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地区的10多个国家,销售额也从2022年的5500余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8600余万元。”良顺匠心公司总经理唐芳说,“我们将继续与各大高校密切合作,不断丰富藤编产品种类,提升竞争力,同时扩大外贸销售规模,让更多产品走出国门,不断擦亮汉中藤编品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强产业 富乡亲

南郑区是汉中藤编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在藤编“核心区”黄官镇,家家办工厂,户户是车间,藤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4月3日,在位于水井村的汉中市鑫豪藤编有限公司,不时有客商和群众上门挑选藤椅,公司负责人邓飞飞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主要做藤椅和藤编装饰品,从过完年到现在,产品一直缺货。公司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其中电商销售占七成。”邓飞飞介绍。

公司厂房内,工人们正认真忙着手头工作,见到有人走进来,他们微笑着点点头。

“我们在厂员工36人,其中8位是残疾人。她是武营村的李新艳,43岁,和丈夫都是聋哑人,以前日子很艰难。2017年,她来到公司,我和父亲手把手教她编藤椅。现在她已经是熟练工了,一个月能拿到近3000元。”邓飞飞介绍,“我们公司董事长徐德中是汉中藤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因为他身体残疾,深知残障人士的艰难,所以给残疾工人的单件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出5元到10元。此外,我们辐射带动了周边7个村子的38户群众在家做藤编。”

徐德中以公司为平台,开展藤编技能培训,主动联系附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教他们学习藤编技艺,并吸纳他们为员工。去年10月,南郑区2023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百名工匠”(汉中藤编)第二期传承人综合技能培训班在水井村举办。4天里,徐德中、邓飞飞对40多名学员进行手把手教学,让更多人了解藤编,喜爱藤编。

汉中顺成藤器商贸有限公司位于黄官镇桂花村,61岁的公司负责人蒋顺成初中毕业后就从事藤编生产、销售工作。

“我们目前有35名工人,年龄在44岁到77岁,时间最长的在我这儿干了30多年,很多人都热爱藤编。大部分工人把原料拿回家里编,编好后再把椅子送过来,很灵活。架子工一年工资五六万元,编工两三万元。”蒋顺成称,公司产品销售以订单为主,去年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汉中、西安以及四川广元等地。

“我们将持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用好‘传承人的龙头企业+手艺人的合作社+勤快人的家庭工坊+电商人的线上小铺+创新人的研发基地’模式,推出更多具有创意设计的藤编产品,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黄官镇党委副书记阮班柱说。

小营生 大品牌

在汉中,更多的“指尖技艺”正转化为“指尖效益”,品牌之路越走越宽,乡村振兴的动能愈加强劲。

今年2月,省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全面推动藤编产业发展,力争到2030年,汉中藤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辐射带动全省竹、草、棕、柳编等林草竹藤编特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藤编产品青藤使用率达20%,培育一批工艺美术大师。这意味着,陕西将多措并举,培育壮大藤编产业,打造全产业链,进一步繁荣藤编文化、振兴传统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今年3月,“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发布。“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定位为“久负盛名的秦巴生态非遗技艺”,传递“千年传承、绿色生态、指尖美学、匠守非遗、联农增收”的文化内涵,展示劳动人民用勤劳双手编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依托国家级非遗“汉中藤编技艺”这块金字招牌,汉中市南郑区积极探索“非遗+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做强做大藤编产业,助力非遗传承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南郑区形成了藤编、棕编、扇编、竹编、草编“五编”手工艺制品体系,开发出家具、装饰品、文创产品3大系列300多种产品,实现了藤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发展。

“南郑区将实施‘产业基础夯实、经营主体培育、产品品质提升、营销渠道拓展、三产融合发展’五项战略工程,全方位提升汉中藤编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把‘小技艺’做成‘大产业’,把‘小营生’做成‘大品牌’。”南郑区委常委、副区长李鹏程说。

以藤编为代表的“老手艺”,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2023年以来,汉中出台了系列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支持政策,鼓励各县(区)依托藤编、竹编、羌绣、苗绣、漆器等非遗资源,发展特色非遗产业。目前,汉中市建成非遗工坊、传承基地、传习所102个,常态化开展研学、展示、体验活动,带动5万余人居家灵活就业。

 来源:南郑发布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