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巴福刺绣“飞”出重庆,在“一带一路”上闪耀文化自信

2024-04-15 14:28:11

“《飞天》这幅作品,前前后后加起来差不多绣了四年,曾经有人出十几万高价想购买,但被我婉拒了。”

▲巴福刺绣《飞天》。成雪 摄

走进科学城巴福刺绣非遗传承人李飞的工作室,满墙的蜀绣作品,有憨态可掬的熊猫、有枝干遒劲的翠竹,也有意境无穷的湖光山色,但是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这位“绣娘”单独挂在一旁的代表作——《飞天》,那欲要飞天的仙子,婀娜多姿,眉宇含情,一种动感和生命的活力扑面而来,李飞耗费四年的心血绣制而成,无数次轻捻细巧的针尖,倾注自己所有的心思,将根根线丝幻化成这样一幅极具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一针一线苦练技艺

李飞所绣的巴福刺绣与蜀绣一脉相承,它并不是一门一蹴而就的技艺,一幅高品质的蜀绣作品其精细和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就拿针法来讲,蜀绣光是针法有12大类,130余种之多,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等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这需要刺绣者有着极大的耐性和耐心。

“耐得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好蜀绣。”李飞称,为了绣好一幅作品,她常常一绣就是一整天,手上穿针引线的动作每天要重复成千上万次,夏天时手掌出汗,手经常又痒又胀,有时候拼接线头针都拿不住……

▲李飞正在刺绣。成雪 摄

一针一线,一穿一引,极其考验耐心与毅力。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工匠精神,李飞的作品才能够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比如其作品《牡丹》和《坐江山》,均荣获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旅游商品及家居用品交易铜奖,作品《芙蓉鲤鱼》荣获第四届工艺美术工匠杯银奖等等。

“飞”出重庆,走向国际

传统蜀绣耗时久、工艺深,虽然观赏价值高,但是一幅好绣品动辄成千上万的售价,也让寻常百姓望而却步,蜀绣文化也难以普及开来。于是,李飞开始尝试将蜀绣融入日常的小物件中,如书签、扇子等,开始走多元化、个性化之路,让蜀绣有了贴近生活方方面面的机会,价格也变得更容易被人接受。随着蜀绣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欣赏和接受,李飞工作室的蜀绣产品销量也节节攀升,蜀绣文化也不再变得“高高在上”,逐渐在当地普及开来。

▲李飞的代表作以及所获部分奖项。成雪 摄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莫高窟壁画是李飞代表作《飞天》的重要灵感来源,而如今,无论是作为国礼送出,还是作为商品销售出口,李飞的蜀绣作品也同样在当今的“一带一路”中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据了解,李飞工作室的作品目前已经远销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其精湛的技艺也获得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

传承蜀绣,不忘初心

“我忘记具体是哪一年了,有一次我看电视,有一则新闻讲的是咱们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一定要为蜀绣的传承和发扬做点什么。”李飞说。

非遗传承,说得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比自己学习刺绣还难。2014年,李飞正式成立自己的蜀绣工作室,并开设了蜀绣培训班。因为图案的简洁,绣品的小巧,不少家庭妇女有了创收机会,李飞甚至带动了自己所在的巴福镇周边家庭妇女的“蜀绣热潮”。2016年起,在巴福镇党委政府和当地学校的支持下,李飞将蜀绣课堂开进了巴福中学和巴福小学,形成良好的非遗文化传承氛围。

▲李飞将非遗带进课堂。成雪 摄

“我觉得刺绣很美,我很享受刺绣的过程,这些技艺技巧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作为一名学生也是一名刺绣爱好者,向李飞老师学习刺绣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巴福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赵说。

“蜀绣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载体,如今能够走出去,我觉得非常开心和自豪,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蜀绣的传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快结束采访的时候,李飞说。

来源:西部重庆科学城 

责任编辑:樊锐祥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