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魅力——写在《品读乡愁》结集之际

2024-05-14 11:34:16 作者:赵晓舟

20240514095021873-26-26dfe.jpg

著名作家白来勤先生的散文集《乡愁扯不断》一经出版,便引来无数读者热捧和众多学者热评。在当今“泛文化”盛行、“伪文化”成灾、自媒体泛滥的时代,这一文化现象实在令人欣慰。

《乡愁扯不断》是作者用文字丈量心灵厚度的人生记录;是其故乡情缘、金融情结、文学情怀、艺术情愫的现实彰显;是中华优秀乡土文化与新时代先进地域文化的文学表达。该书被文化圈誉为“古丝绸之路起点上淳厚质朴的风情,新浐灞渭河交汇处绵甜劲爽的世相,十三朝古都近畿区历久弥香的老酒,十四运盛会举办地沁人心脾的新酿”,荣获2023年度“首届‘培华杯’金融文化节”金融文化成果奖。

为了研究《乡愁扯不断》所引发的文学现象,近日,陕西金融作家协会、金融作家协会陕西创作基地、《中国金融文化》西北交流中心、西安培华学院金融文化研究院、《西北信息报》社编辑部、西安市灞桥区作家协会联合推出《品读乡愁》——白来勤散文集《乡愁扯不断》百家谈,此举旨在通过对该书的文化解读,剖析这位灞柳赤子、文学娇子的文学心路历程和当代乡土文学、金融文学的创作方向,从而达到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之目的。

纵观当代文学现状,已经成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叫卖场。即便有作品问世,要么找关系发表,要么自费出书,很多基层作家为了自己钟爱的所谓“文学”,贴着报刊编辑的脸,牵着名家大咖的线,即使囊中羞涩,颜面扫地,依然痴心不改,且引以为豪的美名其曰“文学是神圣的”。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大量文学作品为了迎合新兴市场,内容低俗、媚俗、庸俗,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出现了巨大偏差,说到底是缺乏经典之作,致使文学市场严重偏移,故而形成“圈子文学、娱乐文学”。

众所周知,“作家是思想的激进派,行为的疯子,写作的机器,社会的刀笔吏”。优秀的作家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又是人类思想的高度概括者。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他的自传,就是他的思想库,或兼而有之。作家写作是用笔与世界对话,参与社会变革,推动人类进步。总而言之,作家不是读者的恋人,读者也不是作家的情人。读者的关注点是作家的作品,作家的注意力是读者的心声。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全球化、全媒体拓宽了文学的传播途径,网络文学、微博和微信等的流行,使得文学的传播、交流和互动更为便捷,文学的价值观念、审美形态更为多元。对此,白来勤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文学爱好者、行业作家,不忘本来,坚守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不遗余力投身于文学创作,赞美故乡、讴歌金融、颂扬时代,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令人回味的优秀作品,赢得众多读者青睐,荣获诸多殊荣,其情可敬,其举可赞,是一位名副其实、德艺双馨的优秀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白来勤先生用自己的文学成就证明,一个人的品行与格局,既是他的深度,也决定着他的高度。真正优秀的作品所表现的,都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至性至情。同时也证明,作家用真情实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对时代有真知灼见,才能产生动人的力量。一个真正的作家,思想的力量与感情的力量是一体的。大凡经典之作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能够不断刺激我们的想象,引起我们继续追求的热切渴望,就因为优秀的作家不但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有着真切的了解,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还因为他们总能立足于现实的高处,能透过今天去瞻望未来,不懈地为民众鼓与呼。

纵览当代文学,许多作家都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作为主流开放的、丰富的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是一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创作手法,要求作家有更多方面的准备,做到主观的真诚与客观的真实相统一,二者缺一或割裂,都不会有现实主义。白来勤的作品始终追求真实、真诚,没有矫揉造作和粉饰涂抹,完全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堪为当代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从《品读乡愁》——白来勤散文集《乡愁扯不断》百家谈中表达的观点可以看出,欲创作具有中国文学艺术魅力的佳作,需要作家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创作虽有各种流派,表达的手法可以多样,但是这些流派、创作手法都是从传统与现实的交汇中,从对具体生活的体验、感受以及希望改变这种现实生活的愿望中孕育、诞生出来的。离开现实生活,创作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时下,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可以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情,但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任性发挥,必须从丰厚的中华美学、悠久的中国文学和滋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认识和感受我们的时代,写出意味隽永的佳作,才能无愧于作家的称谓。作家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品格立身处世,是决定其艺术风格的根本因素。白来勤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入手,立德立言立品,做人做事做学问,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里,尽管他的文学地位还不是那么十分显赫,但他的创作精神恰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值得研究,值得学习。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