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处罚上市公司超600家 严监管强监管态势保持

2024-07-10 16:52:20

严监管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对上市公司监管处罚力度逐渐加大。今年上半年,有616家A股上市公司受到了监管处罚,其中,监管机构严抓信息披露,保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桥梁,增强投资者信心。

4月份新“国九条”发布后,市场乱象被加速清理。与此同时,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也在积极构建,将切实提高违法违规的成本。可以预见,市场严监管强监管态势将保持。

信息披露相关处罚占比近五成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A股受到监管处罚的上市公司数量为616家,占所有上市公司比例为11.5%;累计处罚金额近2.6亿元,充分释放严监严管信号。

其中,在上述被监管处罚的上市公司中,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和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相关的260家,占比47%。同时,信息披露质量查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例如,深交所曾于4月25日对某上市公司采取监管警示措施,剑指其信息披露内控流于形式,公告中存在多个错别字的情况;6月21日,深交所再次对该公司采取通报批评措施,称其在短期内反复出现公告文本文字错误,信息披露不准确,内控机制严重缺失,且在监管警示后仍屡次发生此类违规情形,完全无视信息披露基本要求,性质恶劣,情节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监管严抓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多涉及财务信息方面,包括未完整披露、未及时披露、未按规定披露、未准确披露等。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2021年至2023年,证监会共办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397件,其中,造假案件203起。2021年以来,向公安机关移送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等主体涉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犯罪案件150余起。

在监管力度上释放严监严管信号的同时,监管内容也更加注重强本强基目标。其中,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全面沟通信息的桥梁,在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然成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业内人士表示,需要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主体保持持续且更为严苛的监管和惩戒机制,以提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的自我约束和规范性。

新“国九条”后严监管进一步强化

自4月12日新“国九条”发布以来,监管层密集开出罚单,重拳出击惩治违规违法公司。Wind数据显示,4月12日以来,有近160家公司被处罚,处罚机构为交易所或证监会等证券监管部门。从处分类型来看,出具警示函占比最高,占比近40%;其次是责令整改,占比36%。

从上市公司违规原因分布看,公司运作、治理违规是主要原因,占比近半。其次是特定重大事项披露违规,占比近四成。定期报告披露违规和业绩预告快报类违规合计占比近一成,其他违规类型还包括关联交易违规、财务类违规、短线交易违规等。

从处罚特征看,新“国九条”发布之后,首先,查处违规上市公司的数量大幅增加,同时,违规查处更加密集,仅5月10日一天就有24例。

其次,违规处分更严。监管处罚类型包括了“监管关注”“出具警示函”“通报批评”“立案调查”等。其中,“监管关注”是相对较轻的一类处罚,通常监管部门给上市公司发监管工作函,明确涉嫌违规事宜,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2023年,处分类型为“监管关注”的案例占比近四成。新“国九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类型为“监管关注”的仅有5例,占比不足2%。“立案调查”公司数量则增至28家。

此外,查处时间更快。违法事实长达7年的*ST新纺案,从立案调查到出具《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间隔时间仅约1个月。

从整体看,新“国九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严监管态势进一步强化。有业内人士表示,严监管对市场的最大影响就是要震慑上市公司,不要把心思用在违法违规钻空子逐利上,好好发展公司主业才是正路。对资本市场来说,严监管加速清理乱象,有利于市场生态恢复,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

立体追责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是当前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词,严监管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途径。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已经成为当下监管工作的重要任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监会与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打击和遏制重点领域财务造假、优化证券监管执法体制机制、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加强部际协调和央地协同、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财务造假五方面提出17项具体举措。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证监会高度重视提升财务造假违法违规成本和涉及的投资者保护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表示,最高法加强与监管部门协同,强化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的衔接配合,共同致力于惩罚资本市场违法犯罪,净化资本市场。

据了解,监管部门将加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管条例,强化行政追责威慑力;推动出台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加强对“关键少数”及构成犯罪配合造假方的刑事追责;完善民事追责支持机制,推动简化登记、诉讼、执行等程序,加强对投资者赔偿救济,提高综合违法成本。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刘明月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