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路径,榆林打造能源产业高质量转型样本

2024-09-20 11:17:49 作者:毕华章

城市金融报毕华章 榆林报道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

其中,能源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金融作为支持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强大动力源泉。

榆林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榆林积极摆脱传统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主动谋求转型,探索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的实践方法路径,努力打造地区能源产业高质量转型的“榆林样本”。

20240919232057691-41-82955.jpg_scale.jpg

全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34万亿元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尤其是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很大。

今年3月份,央行牵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优化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促进产品和市场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

另一方面,用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作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是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撬动了碳减排贷款超过了1.1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1.99万亿元,累计发行超过了3.7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表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可观,数量指标居于全球的领先。绿色信贷的余额是居于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的余额按照统计口径居于全球第二。如果在同比口径考虑已经超过美国,居于全球第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委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合规审查委员会原主席兼执行局局长唐丁丁,对金融工具支持中国绿色低碳转型也有自己的见解。

他表示,在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方面,我们很多企业机构已经行动起来。“我们的金融机构开创性地发行了生物多样性的债券,这是全球第一个。”

唐丁丁举例称,青岛银行已推出了中国首批蓝色债券,支持蓝色经济和海洋生态的专项保护工作,很多的沿海城市都在效仿。

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新的投融资工具——EOD项目。“用中文来说,就是生态导向型的投融资方式,把上下游一起打包,上下游相结合,使生态治理的项目得到后期综合社会开发类项目的支持,项目综合效益是正向的。”

唐丁丁表示,EOD模式与建设、运营和未来的退出有机结合,基本模式都是特许经营方式,通过招标选择社会资金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政策基金也是一大有力工具。其中,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规模尤其可观。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885亿元,由中央财政和长江经济带沿线的11个省市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同时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以公司制形式参与市场化运作。

绿色基金在首期存续期间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十一省市。同时适当安排其他区域的项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该基金聚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等外部性强的生态环境领域;聚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生态修复、国土空间绿化等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虽然目前上述基金范围不涉及西北省区,但是对于其他省市,绿色政策基金也有很好的启发和示范意义。

榆林发展绿色金融前景广阔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榆林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同时,榆林也是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双重使命。

榆林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重点工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政策性工具在支持碳减排和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为能源发展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数据显示,2023年,榆林全市银行业为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供贷款额度315.60亿元,接近全市绿色贷款额度的一半。

榆林正在全力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能源行业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

“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紧抓‘双碳’战略机遇,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持续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米劲在出席榆林国际煤博会期间举办的绿色金融与能源发展交流活动时表示。

如何更好发挥金融作用,为榆林能源绿色转型赋能,成为新时期榆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頲认为,榆林发展绿色金融有很多适合的应用场景,可以开展多方面的融合发展。

他表示,榆林可以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进行融合,用好现有的国家能源基地特点,在产业链齐全、基础设施完备的同时,开发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同时,榆林要把成熟的能源生产工艺技术体系与创新的绿色低碳技术融合,将能源产业与绿色服务业、气侯农业进行融合。

“再就是把能源与投融资融合。我们要从战略眼光看融资,投资的时候看融资,把投融资结合,把产业和金融紧密结合。”孙轶頲说。

在聚焦能源转型发展,借助绿色金融助推能源转型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许多的思路可以借鉴。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崔莹认为,目前更好的发展机遇之一是转型金融。这既是政策大力扶持的方向,也与城市结合得特别紧密。

“榆林是资源型能源型城市,利用转型金融进行更多的产品创新,这是可以做出来地方特色的方向。”崔莹称。

她认为,转型金融的特点就是与行业结合紧密,用金融工具支持产业转型,对相应的发行人或借款人在利率方面有许多优惠。榆林在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下,要做出转型金融的亮点,可以结合细分行业来推动。

她举例说,河北推出了钢铁行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做的很细致,有200多个子项,整个流程都做了相应要求。

“现在一些城市以这种方式打造城市亮点和名片,榆林也可以尝试,例如煤化工产业,结合我们的行业特点,推出一个目录在全国进行推广,榆林可以在能源革命示范区建设的方向下做具体工作。”崔莹说。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