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工作人员在中药材市场了解商户经营情况。
安徽中行创新推出的“鳜鱼贷”让“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链。图为一臭鳜鱼生产车间正有条不紊地运行。
安徽中行推出特色金融产品,为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图为铜陵大院村白姜丰收场景。
安徽中行主动对接羽毛制品企业融资需求,及时给予贷款支持。图为一工厂羽毛球生产车间的工人在制作羽毛球。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色产业的支撑。
这些年来,安徽特色产业不断做优做强,在这背后,有一支“不露声色”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金融。
与产业发展律动同频共振,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不断深化江淮大地金融服务,始终以“金融力”为安徽“产业兴”提供不竭动能。通过持续强化金融支持、创新金融服务,推动产业升级跑出“加速度”,助力安徽各地走好“致富棋”。
药都“遇见”金融 “药材”巧变“药财”
位于安徽北部的亳州市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药都”之美誉。当地拥有着国内品种最多、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而中医药已然成为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中医药产业也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扎根地方,“把脉”特色,中行为“药都”亳州的中医药产业,开出了金融“良方”。
在亳州中药材市场里,常能见到中行工作人员穿梭其中的身影。
“在我们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和实地走访中发现,拥有不同经营规模的中药材摊位商户经营呈现出存货多、应收账款多且资金需求较为旺盛等特点。”负责调研走访的亳州中行的客户经理介绍。
针对市场调研结果和客户迫切的金融需求,亳州中行立即制定金融服务方案,面向中药材专业市场内的摊位号和样品号客户,该行及时推出“中药材兴商贷”产品,重点针对中药材原材料采购现款现货、资金需求较为旺盛等特点,切实解决中药材经营户因药材收购、囤货等带来的资金压力。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摊位经营户姚先生正是中行“中药材兴商贷”产品的受益人之一。伴随着当代人健康理念的转变,近年来中药材市场迎来发展红利,与此同时药材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当下即将到产新季节,一些客户的部分回款迟迟未到,导致我手里的资金又比较紧张,而我正打算采购一批高质量的新货,可手里的钱却不足以实现我的想法。”姚先生仔细回忆着当时店铺经营面临的窘状。
正当姚先生发愁之际,亳州中行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其实际情况,为他推荐该行的“中药材兴商贷”产品。姚先生笑着道:“中行很快为我提供了20万元资金支持,帮助我及时顺利地采购新货,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据悉,“中药材兴商贷”以其特色化的设计和灵活的还款方式,在投产后迅速受到中药材经商户的普遍欢迎,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也标志着亳州中行对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再升级。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该产品投放以来,仅三个多月的时间已累计为513户中药材专业市场内的摊位号和样品号客户发放贷款8500余万元,有效满足了当地药商“短、频、急”的融资需求。助力小小药材变“药财”,带领当地人走好发家致富路。
金融活水让“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链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食家们常说,认识徽菜从一道臭鳜鱼开始。
从明清时期徽商异乡远行的必备佳肴,到如今徽菜宴席的招牌菜品,在老饕食客们的追捧之下,臭鳜鱼加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黄山市特色重点产业之一,而安徽中行正以金融活水助力臭鳜鱼“游”上万千餐桌。
现如今,安徽黄山的臭鳜鱼已经声名远扬至全国各地。为助力徽州臭鳜鱼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黄山市臭鳜鱼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召开,黄山中行作为唯一金融机构应邀参加。
从活鱼养殖到臭鳜鱼预制,从传统农产品到精深加工,针对鳜鱼养殖户、臭鳜鱼经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较小、融资较难等问题,黄山中行因地制宜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联合黄山供销集团开展合作,创新推出“鳜鱼贷”金融产品,以普惠金融之力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徽州臭鳜鱼的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该行已为14户臭鳜鱼企业提供授信,贷款余额达5600万元。
在黄山市某食品有限公司的臭鳜鱼生产车间内,每天都有大量鲜活的鳜鱼经过三十多道工序后,化身为一道道方便日常食用的美味菜品。看着标准化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鳜鱼的精深加工,企业负责人欣慰地说:“企业如今的发展离不开中行及时给予的金融支持,中行是我们企业最为可靠的守护者,见证着我们一步步的发展壮大。”
据介绍,该企业的主打产品臭鳜鱼在市场上广受食客喜爱,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天津等地。而在此前一段时间,因处于臭鳜鱼原材料采购高峰期,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较大,资金流转较为困难。在得知企业的需求后,黄山中行主动联系企业,积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为企业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顺利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帮助企业稳定生产、扩大产能。“有了中行贷款资金的支持,我们可以放心地加大生产,这大大帮助我们打开了市场销路。”该企业负责人说。
安徽中行的“鳜鱼贷”让“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链。在中行金融活水的滋养下,这条鱼将承载着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从徽州的桃花流水间跃出,奋力前行,不断“游”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大海”。
金融活水滋润美好“姜”来
在广袤多彩的江淮大地,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土特产”,它们不仅仅是先人智慧及脚下沃土的馈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就包括铜陵白姜。说铜陵白姜,必然绕不过铜陵郊区大尖山脚下的大院村,作为铜陵白姜的原产地与核心产区,大院白姜“形为佛手,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食后有“隔夜留香”之感。2023年11月,“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前些年,当地不少村民看到种植生姜的收益不错,便萌生了生产加工,经营家乡特产铜陵白姜的想法,村民钱姐就是其中一位。然而种植生姜前期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这让钱姐犯了难。一筹莫展之际,恰逢铜陵中行客户经理驻村宣传金融知识和产品,走访中了解到钱姐的情况,立即为其制定专属方案并成功发放小额经营贷款,为她解决了燃眉之急。
如今,大院村的白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宝藏”,种姜、制姜、售姜也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经济来源。在中行十多年的陪伴支持下,钱姐原先的“小作坊”,也发展成为面积超2200亩的生姜农场种植基地,还创立了自己的白姜品牌。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中行客户经理还帮助钱姐主动接入“互联网+农业”模式,开拓全国线上线下销售市场,并开展白姜研学,让更多人了解白姜文化。今年,钱姐的生姜农场种植基地获得安徽中行信贷工厂700万元“专精特新”资金支持,她利用这些资金,又陆续引进了先进的种植设备,带动了不少周边农户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户均增产增收5000余元。
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徽中行还及时推出“示范徽农助力贷”特色产品,对辖内白姜经营户逐户建档、定期回访、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这些措施不仅满足了姜产业经营主体“短、小、频、急、散”的融资需求,也为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滋润着美好“姜”来。
“小羽毛”乘金融东风飞向世界“大舞台”
在巴黎奥运会这个举世睹目的体育舞台上,一颗颗羽毛球肆意飞扬在赛场上,传递着灵巧和力量的运动之美。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羽毛球生产基地,这些羽毛球百分之八十都来自安徽的两个地方——六安与无为。
皖西白鹅,是六安农业产业中一张亮眼的名片。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作为安徽省羽绒产业集群专业镇,素有“中国羽绒之都”的美誉。固镇镇也是多家知名羽毛球品牌的生产基地和羽毛供应基地,而这些小羽毛却带动了“大产业”,实现了“大作为”。
“随着健康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体育运动,而喜欢打羽毛球的人也逐渐增多。我非常看好羽毛球市场的前景,一直希望能够扩大生产。”六安市某羽毛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先生介绍道。走进这家羽毛制品有限公司,选料、修整、切片、组装等羽毛球生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片片高品质的羽毛“走上”这一自动化、流程化的生产线后,很快,就变成了坚固耐用的羽毛球。
今年羽毛球原材料价格出现普遍上涨,在得知该羽毛制品有限公司迫切需要资金采购优质鹅毛的情况后,六安中行迅速响应,及时为企业提供了300万元贷款资金支持。“多亏了中行,我们公司才能一步步发展起来,今年产量不错,收入更不成问题。”朱先生高兴道。
在羽毛产业版图上,还有无数羽毛球从安徽无为“飞”向世界各地。
在无为市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运输车辆来来往往,分拣机内羽绒上下翻腾飞舞,一片片羽毛被精准切片成形,一个个成品羽毛球分类装箱。“我从小便随着家中长辈推着车走街串巷收购鹅毛,大家一盆一盆清洗加工,从小作坊一步一步做起。”陈先生感慨道,“那时的我根本想象不到,现在拥有全自动化的生产车间,公司产能不断提升,规模越做越大,这得感谢中国银行的金融支持。”今年3月,芜湖中行在得知陈先生的企业生产经营急需资金时,主动对接融资需求,并及时给予300万元科创贷款支持,迅速解决其燃眉之急。一片片“小羽毛”乘着金融暖风飞向了世界“大舞台”。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牢牢把握服务地方经济及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不断加大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适配度和普惠性,精准滴灌、久久为功,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