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恋秋。深秋时节,菜园里的辣椒稀了,黄瓜下架了,西红柿塌秧了,唯有丝瓜迎着萧瑟的寒风傲然挺立,奋力向更高处攀爬,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绽放出一片绿意。
在乡下,丝瓜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一则它易种易活,生命力极强。小路旁,院墙边,屋檐下,都是它纵情滋长的舞台;二则丝瓜属葫芦科植物,有福禄之意,且谐音“思挂”,寓为思念和牵挂。由是,在小村里,很多家庭都拥有一墙丝瓜。夏秋季节,徜徉于村间,总会被那一墙墙丝瓜吸引了视线。丝瓜本是种在自家的墙根的,长着长着就越过了墙头,翻到了墙外。丝瓜的生命力特别强大,自带蓬勃之气,并且无需剪枝打理,沐着雨,乘着风,就能长出繁密的绿叶,结出累累的果实。
丝瓜原产自印度,唐末宋初才传入我国,逐渐成为国人常吃的蔬菜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丝瓜的花期较长,从春末夏初开始,不停地开花、挂果,丝瓜便不断地被端上餐桌,一直无私奉献到深秋,直至冬前冰霜满地,丝瓜才依依不舍地慢慢老去。
我第一次种丝瓜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历经几年的租房岁月,终于分到了两间带院的小屋。房子和院落不大,但总算有了自己的空间。当年搬家时正值春夏之交,看着满院的荒芜和邻居溢出院外的葱茏,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忽然萌生了种点什么的冲动。恰逢此时,好心的邻居给我送来了丝瓜和扁豆的种子。于是,说干就干,在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在小院东墙边精心选了一块能见到阳光的区域,撬去了两块地砖,松土,浇水,留好间距,小心翼翼地种下了一棵丝瓜和一棵扁豆。
种完后,单位安排出差,这事也就放在了脑后。可令人惊奇的是,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清晨,在那片一砖宽的土地上,竟然探出了一个嫩绿的小脑袋,头上还顶着瓜籽的皮壳,好似新出生的婴儿一般,这当然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那可爱的小苗,全然忽略了一起发芽生长的那棵扁豆。丝瓜苗好像不喜欢窝在地上,总是翘着头,而且每生出一片绿叶之前,首先要长出一根嫩须。嫩须好似开路的精灵,看到哪里有阳光,它就会扒着墙根砖缝伸向那里,然后,它的藤叶就顺着丝蔓一节一节地往上爬。天气渐暖,全国学济南交警、学工行的热潮也在小城支行兴起,为参加单位的文明服务礼仪演练和比赛,每天早出晚归的,由此也疏忽了对它的关注和管理。好在这丝瓜天生独立泼辣,也不招虫,十几天的工夫,竟乖巧地爬上了事先给它搭好的瓜架,进而爬满了院墙的墙头,全然不像同时种下的那棵扁豆,蚜虫满头。这时节整个院墙都被绿色包裹着,院子里更是绿意葱茏。
忽然有一天,它的叶间有鹅黄的花儿开放,一开始是一两朵,渐渐地开满了整个瓜架、院落。嫩黄的花儿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清新的香味,点缀在绿色的海洋中。花蕊中时不时有几只蜂儿蝶儿在嬉戏,既采了花粉,又让丝瓜授了粉。或许是丝瓜根临近下水道,它的根须借了下水道天然养分的缘故,这棵丝瓜长得郁郁葱葱,结的瓜也是又长又密,每次就能采摘好几条。
丝瓜性清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经络、行血脉、美容、抗癌等功效。为夏令佳蔬,可汤可菜,荤素两宜。如丝瓜蛋花汤,明黄嫩绿相映,悦目开胃。配木耳清炒,黑木耳香脆,丝瓜咸鲜适口,营养也更丰富。采摘的多了,便经常拿它送人,博得了邻居们赞声一片,这丝瓜咋长得这么长,这么好!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立秋过后,秋雨淅沥,好多蔬菜随季节变化开始疏落了,但爬满藤叶的架子上,丝瓜花依旧悄然绽放。即使经霜沐雪,叶子枯萎,但裸露的瓜秧仍然缠绕,黄绿的丝瓜傲然挂在藤上,像一幅画,秋意满纸。那是未来的种子,也是清碗洗碟的好材料。
我喜欢丝瓜,不仅仅因为它是舌尖上的一道美食,更在于它不论贫瘠,不择地势,只需一抔土、一缕阳光,便攀缘而上、顽强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