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融入时代、抢抓机遇、实现自我蝶变的“必答题”。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字金融发展基础,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
2024年是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推行数字化转型以来的第5个年头。2020年初,以打造“数据+智能”“场景+生态”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为目标,稠州银行成立了总行一级部门——数字金融部。5年来,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以“科技强行”战略为引领,瞄准“技术+数据”双轮驱动的转型路径,不断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应用能力、探索数字化应用场景,全力推进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逐级落地,为业务“硬着陆”带去“刚柔相济”的数智方案,为浙江稠州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和强大的发展引擎。
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转型背后的科技引擎
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关键支撑。对银行而言,进行数据应用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走一条“自主可控”的特色化自建转型之路,稠州银行启动了新一代自研核心系统“稠银之星”建设项目。据了解,新核心系统建设为自主研发模式,采用当前主流微服务分布式技术框架,并结合业务价值提升要求对上层应用进行重构,是替换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原有核心系统的重大系统重建工程。
“自主可控”意味着所有业务逻辑均从零开发编码,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技术人员对新核心系统有着绝对的把控能力。围绕建成“稠行未来10年以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础支撑的关键系统”战略定位,稠州银行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安全稳定、高效开放、自主可控”的IT体系,以实现“数字化经营分析的账户数据”“一体化账户体系的核算管理”等重要价值。在系统上线后,对于需求开发、功能改造等方面可实现快速响应,大大提升数智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在项目建设前期,稠州银行慎重选择产品与平台。考虑到老核心系统已运行18年之久,期间系统功能不断迭代、容量持续增长,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经系统研究,选定了“引入技术平台底座,合作实施,整体迁移”的建设方针。新核心系统建设方案继承了上一代系统运行十多年来的宝贵经验,采用当前主流微服务分布式技术框架,结合业务提升需求,重构上层应用,在继承原有业务和系统资产基础上,“先瘦身、再重构”,全面适配国产化硬软件体系。
“新核心业务系统建成历经了527个日夜。”稠州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需求及开发阶段,建设团队就完成了200余册需求编制、500多万行代码开发;在测试阶段,更是先后完成了多轮SIT、UAT测试,执行了37万余条案例。在投产前准备阶段,历经多轮演练及跟账,800多条任务、2700余条案例实现了在平均3分钟内完成响应,见证了稠州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再提速。
据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8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后,新核心系统效率较老核心系统整体提升5倍以上。例如新系统上线运行以来,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同城两个数据中心平均交易耗时为32毫秒;日终批量平均18分钟,较老核心系统的平均33分钟缩短了45%。这标志着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在响应浙江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数字化转型征程上实现重要里程碑。
“通过新核心系统建设,我们锻炼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团队,这不仅仅是开发一套系统,更是对支撑全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全量管理。”上述负责人表示。
为强化数据应用基础能力建设,2024年,稠州银行建设完成了新一代数据架构平台建设方案——湖仓一体架构,实现了从传统型数据平台全面向分布式数据平台转型。据了解,新架构大幅提升了其敏捷性、平台性能、平台服务能力以及平台生态扩展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研发队伍与运维队伍的自研能力,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
“在基于湖仓平台完成数据仓库应用迁移的工作外,我们充分发挥湖仓底座‘高效’的特点,在应用层遵循数据治理要求,建设企业级数据资产,以数据资产目录形式对外服务,实现了数据好用、数据能用,支撑企业的数字服务和数字场景。”上述负责人表示。例如,结合近几年完成的数据中台、数据治理平台、指标平台、外数平台、模型决策一体化平台(MLOps)、隐私计算平台、知识图谱等多个数据基础能力平台建设,近年来,稠州银行陆续推出小微零售领域的“乡村振兴贷”“共富贷”“新市民贷”等线上化金融服务产品,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全省区域范围的可复制性。
自研自建、自主可控的“稠银之星”新核心系统,分布式湖仓一体架构等企业级数据资产成为了稠州银行数字化转型、特色化发展的科技底座。开放API、千人千面数据驱动系统等多种技术的引入,也进一步丰富了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服务各类型客户的手段和能力,极大提升了银行内部的流程效率、风险防控能力。
大数据与智能风控 全面赋能金融服务
“今年的收成必须有稠州银行的一份功劳!” 宁波市奉化区林家村的果农王大伯欣喜地说道。今年,他获得了稠州银行30万元的授信贷款,成功扩大果园规模,引进先进技术,迎来了沉甸甸的丰收季。
王大伯顺利得到银行信贷支持,得益于稠州银行与林家村等多个村庄合作推出的“整村授信”模式。通过这一模式,截至今年7月份,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已经在萧王庙街道投放乡村振兴贷1232万元,惠及了百余户当地农户。
“整村授信”模式背后,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鲜明成果。据了解,针对农户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等特点,稠州银行完善农业农户大数据采集机制,加强涉农数据整合利用,自研推出了“乡村振兴-整村授信系统”。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平台,通过多维度、关联性分析,挖掘农村客户金融需求,为涉农资金发放提供支持。
“收到农户的款项申请后,系统将在贷前对接外部数据平台对客户进行预审,强化风险提前感知、精准识别、快速分析和及时拦截,提高线上农户贷款风险识别能力。”稠州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省市地方政务及大数据局的沟通合作,实现了省级及部分国家级政务共享数据流通。通过引入工商、税务、不动产、司法以及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经营情况等外部数据,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构建起线上风控运营闭环,提高了风险识别智能化水平。
不仅如此,稠州银行不断完善涉农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风控体系,建设了农户准入评分卡,持续动态监测客户最新状况,通过线上模型跑批并将结果作为授信额度调整、业务审批等控制依据,增强业务风险控制的准确性,提高审批效率。
商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升级和重塑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稠州银行借助数字化手段,探索建立了以大数据智能风控为核心的、面向农户的智能风控体系和全流程线上产品,构建起完整的数字金融支农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户融资渠道不畅、涉农群体风险控制数据缺乏等农村金融服务中的痛点、难题。
“基于多跨协同、信息共享、担保赋能,我们深入挖掘农业大数据在推动共同富裕领域的实际效能。”上述负责人介绍,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依托这套风控体系,结合农户需求,设计了“无抵押、纯信用”的全流程的线上产品“乡村振兴贷”“共富贷”,构建起数字金融支农服务体系。
据了解,此类产品采用“软信息+硬数据”相结合的审批方式,借助风控模型判断,可实时向申请人反馈申请结果。用款人通过手机银行、小程序等渠道线上申请,3分钟内即可完成定额、定价确认,同时,申请人仅需提供身份证即可在线上完成自主签约,真正做到“秒批秒贷”,科技赋能极大提升了农户信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产品担保方式为“纯信用”。为此,稠州银行搭建自有“数据中心”,并基于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银行端、政策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端三方系统的互联互通,探索建立新型银担合作机制,推出基于银政担一体化的贷款产品。
产品在解决农户“担保难”问题的同时,极大程度缩短了农户办贷时间和成本。“因风控的数字化,银行自身运营成本降低、风险管控能力提升,对农户的利率也可进一步下探。”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稠州银行包括“乡村振兴贷”“共富贷”在内的数字化整村授信金额超过500亿元,授信户数超34万户,贷款余额超140亿元。
此外,在个人金融服务方面,稠州银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寻求管理、服务的轻型化、精细化、安全化,并逐渐向“数智化”迈进。例如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开发了视频银行业务场景,2023年视频银行单日服务突破473人次,客户满意度达到96%。同时,浙江稠州商业银行通过线上渠道的运营拓展、客户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个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千人千面数据驱动系统,我们将个性化的客户所需内容推送至其手机银行、网银等系统界面上,提高客户体验。”上述负责人表示。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金融服务质效大幅提升。通过系统性推进数字化转型,稠州银行构建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以数据驱动了金融服务的提质升级。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