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向“新”而行的一年。
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有关部门先后推出涉及专项资金、信用支持、风险分担等多方面的系列政策,支持银行服务科技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展现近一年来银行业助力培育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认为,接下来,银行业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仍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跳出垒大户、重规模的旧思路,从发展理念、风险偏好、组织架构、工作机制、产品创新、科技人才等方面全面变革,做好顶层设计,切实助力培育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定战略:“真金白银”加速流向科技企业
在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蔚蓝生物”)的制剂技术中心,一个装着棕色液体的宽底窄口量杯被实验人员捧在手中。
“这杯看似普通的液体,其实是一份优质的水产动物饲料,在几小时前,它还是普通的海带,而让海带成为更高效、易消化动物饲料的秘密,就是蔚蓝生物自主研发的海藻专用生物酶。”蔚蓝生物酶制剂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王华明称。
今年以来,我国把生物制造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系列新型生物产品的研发得到了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我们通过建立便捷化融资对接服务机制,综合企业产品研发优势、经营管理能力及财务资信状况等,为蔚蓝生物提供了8000万元纯信用贷款,实现信贷资金精准直达。”中行青岛崂山支行副行长章进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服务好核心企业的同时,该行还将服务延伸至生物医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组建金融工作专班,“一链一策”赋能新兴产业。
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科技金融已经成为银行业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通过倾斜信贷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机构正在将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为例,2024年以来,4家国有大行不仅将科技金融列为重大战略发展安排,而且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截至2024年6月末,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近3.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40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2.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超3300亿元。农业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6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中国银行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建设银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达12.31%。
有亮点:创新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新模式
全智能自动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一大早,深圳市合壹新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壹新能”)生产车间便开始忙碌起来。“我们一年可生产4500万颗微型电池,正加速奔跑,要争当该细分领域的全球领跑者。”合壹新能负责人说。
据了解,该公司拥有一支在锂电池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专家团队,与厦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来自包括深圳市天使母基金、深圳市合创资本在内的专业创投机构和战略产业投资机构的青睐。
2024年以来,银行业不断丰富股权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机制,成为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一大亮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除了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已成为目前银行业内共识。
如何在缺少抵押物的情况下快速融资,是困扰合壹新能的难题。“这样的融资需求恰恰与我们的新产品相契合。”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浦投贷”面向早期硬科技企业,跟随优质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节奏,以“贷款+外部直投”模式投贷联动,努力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向前、向早、向硬科技领域拓展。最终,该行为合壹新能高效审批通过了数百万元“浦投贷”方案,获得企业好评。
叶银丹分析认为:“当前,商业银行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扩围,为银行资金参与股权投资提供了新渠道。这不仅有利于拓宽投贷渠道、增加信贷投放和多样化盈利模式,还能够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未来,银行机构要把握好机遇,加快股权投资业务发展。”
看未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初步形成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这为银行业接下来进一步助力培育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叶银丹认为,金融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对商业银行来说,服务新质生产力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职责要求,也是同步经济转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内在要求,是不得不打赢、不能不打赢的一场“转型战”。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推动金融资源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间精准流动尤为重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商业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2024年以来,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在内的多家机构已将科技金融置于战略高位,通过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推出多项专项产品、优化信贷审批逻辑等方式,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
“未来,商业银行应构建规模化、开放型金融云服务平台,实现与外部信息平台的对接,整合内外部数据,实现科技型企业数据互通,丰富科技型企业数据资源多维度利用,赋能科技金融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政府风险资金池,加强与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投资引导基金以及担保公司的合作,形成‘投、贷、保’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稀释银行的贷款风险。”叶银丹说。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