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寒冬里第一个温馨的节日, 就是腊八节,在老家豳州这就意味着迎新春、过大年的大幕就已经拉开了。
小时候,入冬最喜欢、最盼望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就是“腊八”,因为这一天能吃一顿好吃的。那时年幼,还弄不清腊八和“喇叭”有什么关系,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寒冬腊月,年轻人结婚的多,老人去世的多,所以红白喜事接二连三,村里隔三岔五过事就吹喇叭,不懂事的小孩子也就以为过腊八节就是过“喇叭节”了。
过去,小时候盼“腊八”,其实一切都是为了嘴,就是为了美美的咥上数碗“煎汤面”。腊八当天早上,母亲把手擀面,用刀切成韭叶状晾在案板上;同时把水烧开煎汤,把黑豆豆腐切成菱形片和红萝卜丁放入锅里,再打几个鸡蛋絮絮,撒上些许切碎的菠菜和芫荽(香菜),白、红、绿、黄,看着好,咥着香。
除了吃腊八面外,孩儿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就是“冻冰”。
高天滚滚寒流急。那时候,水放一夜,必成冰块。初七晚上,拿一个碗,倒半碗凉水,放几块红萝卜丁和一根芫荽,还要撒进几十粒五谷杂粮,用线绳拴在马钱上,另一头系在筷子上,并担在碗沿中间,然后把冻冰的碗放置于窑洞门外。腊八清早一起来,把碗冰放进热炕上的被窝里,稍微一化,用筷子一提,陀螺似的冰就从碗里脱落了。大人们还有个说法,五谷杂粮哪个漂浮在冰的最上边,哪一种粮食来年就有个好收成。村里人用腊八冰预测来年的农作物光景。
大一点的孩子,提着冰上学校,大家交换着欣赏和享用;小一点的孩子提着冻好的五颜六色的冰,跑出门,到处串、转悠、夸耀,看谁的冰大,谁的冰厚,比谁冰里的东西既多又好看。比夸完,就开始吃冰了。一群小孩提着自己的冰,扳住来咬,吸溜个嘴,边吃边淌水。有时候一大块冰含在嘴里,冰的娃们呲牙咧嘴,摇头晃脑,脖子都歪了。
大人们说:吃了腊八冰,肚子一年都不疼。其实,有的娃把冰吃多了,不是喊肚子疼,就是直拉稀……
当地现在的小孩,已经没有这个福分了, 因为气候变暖,水不能冻成冰了。
俱往矣,如果能倒退四五十年,今天去冻腊八冰的话,就可以用凉开水或农夫山泉,一定不用沟里的冰水;还可以摆图案,加蜂蜜,就要……
(作者:哈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