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真的难以上保险吗?近年来,新能源商用车以其环保、节能、高效的特点,在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绿色交通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新能源商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摆在了行业面前——新能源商用车难上保险。这一问题不仅影响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推广,也给车主和运营商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多地新能源货车拒保”“新能源网约车频遭拒保”等新闻频繁出现引发社会关注。部分保险公司明确拒绝为新能源货运车辆承保商业车险,即便有些地区可以承保,也往往附加了高保费、苛刻条件等。
在辽宁沈阳,一位新能源货车经销商表示,他们销售的新车商业保险越来越难上。一开始只是价格贵,后来条件越来越苛刻。到了2024年下半年,非营运的车辆甚至无法购买商业车险,只能办理营运险,保费高达上万元。在四川成都,一家物流配送企业想为新购置的13辆新能源车购买商业保险,咨询了12家保险公司,其中11家直接拒绝承保,只有一家公司给出了报价,但价格较高。
新能源商用车投保难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新车投保上,也体现在续保上。部分车主反映,他们的车辆在保险到期后,无法续保或者只能接受高昂的保费。这导致一些车主只能选择“裸奔”,即只购买交强险,不购买商业险。
细究新能源商用车投保难背后的原因,新能源商用车,尤其是新能源货车的赔付率普遍较高,是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的主要原因。由于新能源商用车的技术特点和使用环境,其出险率和维修成本往往高于传统燃油车。一旦发生事故,尤其是涉及电池等核心部件的损坏,维修费用通常十分高昂。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承保新能源商用车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目前,针对新能源商用车的保险产品还不够丰富。传统燃油车的保险产品已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和不断优化,而新能源商用车作为新兴市场,相关保险产品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承保新能源商用车时缺乏足够的风险评估工具和定价依据。当然,保险公司运营能力不足也是一大症结。新能源商用车的技术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要求保险公司具备更强的风险评估能力和理赔处理能力。部分保险公司在这些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无法有效承保新能源商用车。
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已向各财险公司下达《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明确各财险公司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交强险。大型财险公司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承保新能源车商业保险,确保愿保尽保。
对于目前新能源商用车车主遇上的投保困境,不少地方金融监管局积极行动予以解决。如金融监管总局泰州监管分局于2024年9月与泰州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制定了网约车“泰e保”专项行动方案。泰州地区10家保险公司成立“联保体”提供“兜底”服务,客户提交资料后,由“联保体”分配投保。同时,交通运输部门将行驶证为非营运性质但实际从事营运的新能源车辆信息与保险公司共享。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浙江监管局推动建立高赔付车型“绿色窗口”承保机制。针对出租车、网约车、新能源货车、摩托车、拖拉机等车辆投保难问题,指导辖内财险机构根据相关标准,设立高赔付车型承保“绿色窗口”,为车主提供承保便利,落实交强险应保尽保、商业险愿保尽保。同时,加强科技赋能,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上线营运车投保需求登记场景,持续完善“线上登记+线下扫码”双通道服务,提升车主满意度。
从上述解决方法不难看出,解决新能源商用车投保难,政府、保险公司等各方需要加强行业协作和信息共享。通过建立行业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商用车保险市场的发展。
在政策层面,一方面,可以出台专项政策措施,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承保新能源商用车,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另一方面,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意拒保和哄抬保费等行为的发生。
对于保险公司,一方面,应加强对新能源商用车保险市场的研究和投入,提升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新能源商用车技术特点和使用环境的研究,完善风险评估工具和定价依据;另一方面,针对新能源商用车的不同使用场景和风险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例如,可以针对新能源货车的运输特点和风险需求,开发专门的货物运输保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等产品;针对新能源客车的乘客安全和舒适需求,开发专门的乘客意外伤害保险和车辆损失险等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满足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来源:金融时报





扫一扫分享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