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惠民生、暖民心是核心主旨与政策底色。聚焦其中民生细节,保险业在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助力描绘民生幸福新画卷。
在养老保障领域,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保险业发挥全面风险保障、长周期资金管理、产品服务融合等专长,做强商业养老业务,做大个人养老金业务,满足多元养老金融需求。如今,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突破 7000 万人,保险类产品扩容至 180 余款,为民众养老生活提供多样选择与保障。
在健康保障领域,为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保险业在商业健康险方面持续 “扩面提质”,大力拓展长护险、失能保险,提升健康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商保目录,丰富健康保险产品供给,强化对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的保险保障。目前我国 150 余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累计承保近 8 亿人次;积累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 2.3 万亿元。过去 5 年,商业健康保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 1.7 万亿元经济补偿。
在防灾减损领域,面对自然灾害频发,保险业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巨灾保险制度。2024 年 “双台风” 登陆上海,辖区内保险公司收到报案 6 万余件,预估赔款超 13 亿元,最高赔付超 3200 万元;同年夏天南方洪涝灾害期间,多地保险机构累计接到报案 9.5 万件,估损(报损)金额超 32 亿元。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 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 5.7 万亿元,同比增长 5.7%;赔款与给付支出 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4%;新增保单件数 1038 亿件,同比增长 37.6%。这些增长的数据见证保险行业发展,体现其扎根民生、持续赋能。
但保险行业服务民生时也面临问题。需求端部分民众对保险认知不足、存在偏见误解,限制保险保障作用发挥;供给端行业存在产品创新性不足、普惠性有待提升等问题,难以满足居民多元、个性化保障需求。
为解决这些问题,保险行业需多管齐下。一方面,保险机构要加强宣传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提升民众参保意识;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销售人员管理,打击销售误导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树立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普惠型保险产品,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等群体提供公平可得、保费合理、保障有效的保险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善销售和服务体验,实现理赔流程智能化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保险作为民生保障重要力量,承载时代重任。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提质扩面到长护险全面推广,从农业保险精准护航到风险减量主动作为,保险业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与民众需求,构建牢固、温暖且有韧性的民生保障网,为社会繁荣发展注入动力。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