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底,头部新茶饮品牌喜茶率先开始降价,这一举动被视为进军下沉市场的 “先行战略”。当年 11 月,喜茶开放加盟。
2025 年开年,有喜茶的加盟商表示,品牌已经取消了加盟补贴,“鼓励闭店”。2 月,喜茶发内部信,宣布暂停开放加盟。
在这封名为《不参与数字游戏与规模内卷,回归用户与品牌》的内部信中,喜茶写道:行业的 “数字游戏” 已走到尽头,无意义的价格、营收、规模内卷严重消耗用户对新茶饮的喜爱。
因此,喜茶宣布在 2025 年将继续坚持 “不做低价内卷”,并拒绝门店规模内卷、暂时停止接受事业合伙申请,转而强化品牌与用户的深度连接,回归用户与品牌。
不到 3 年时间,喜茶经历了什么?品牌力与成本的博弈
2022 年 2 月,喜茶主动调价,宣布 “全线产品调价至 30 元以下”,调价之后,售价 15 - 25 元的产品占喜茶全部产品的 60% 以上。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表示,降价是为了开放加盟,下一步是进入下沉市场。当年 11 月,喜茶就首次提出全面发力大众市场,并就此开放加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下沉市场 “圈地运动”。
加盟商们闻风而动,排队等开店资质,积极加入喜茶阵营中来。根据喜茶发布的《2023 年度报告》,喜茶在 2023 年新开出超 2300 家事业合伙门店,至 2024 年 9 月,喜茶宣布其门店总量已超 4300 家。
喜茶进入下沉市场的底气之一,是 “品牌力”,不少加盟商对喜茶的 “品牌信仰” 也来源于此。但了解到,在下沉市场,喜茶的 “品牌力” 没有给一些定位于 15 元左右的其他奶茶品牌带来想象中的 “降维打击”,反而变成了高于其他加盟品牌的 “现实成本”。
一位加盟商举例表示,喜茶要求的茶水保鲜时间段 “非常短”,过了这个时间段,茶水就必须换新。其他茶饮品牌也有保鲜时间的要求,但据他所知没有这么高。频繁更替茶水,加盟商的原材料成本在上升,门店员工的工作量也在增加。一些门店招聘的员工与其他品牌相比也更多,对加盟商而言,这就意味着人工成本在增加。
“我是这么理解的,可能这个要求能让喜茶的口感提升‘一点点’,但消费者对此可能没有感知,而且,最后成本都在我们这里。我们要付出很多的成本做这件事。” 一位加盟商自嘲。
最令加盟商在意的是开店毛利率。一名加盟商表示,喜茶的毛利率要比那些长期做加盟的奶茶品牌低。
一位新茶饮资深观察人士表示,茶饮品牌看起来都在 “开店”,但主打加盟的品牌与直营品牌的开店逻辑不同、重点不同。喜茶低估了与加盟商相处的难度。
综合业内人士观点发现,喜茶与一些加盟商对品牌的需求 “没有非常一致”。加盟商最直接的目的是赚钱,但赚钱不一定要通过 “品质化产品” 和 “品牌认同” 来实现。比如加盟商开店之后觉得门店回本慢了,就觉得转手卖掉门店也可以赚钱,但品牌方会乐见这样的举动吗?
2025 年年初,喜茶取消了 “月营业额低于 13 万元的门店,可补贴 1 万元” 的补贴措施,并且原本比较繁琐的闭店申请现在 “秒批”,有加盟商们对此理解为 “鼓励一些门店闭店”。
“喜茶发现了他的市场需求在减少。” 相关管理咨询创始人表示,整体的茶饮市场已经过于饱和,竞争过度白热化,是喜茶暂停加盟的主要原因。喜茶想要的还是 “品牌势能”
喜茶的创始人比较低调,在少有的公开采访和发言中,他提道了 “品牌势能”。创始人曾说:“很多品牌不是死在扩张的速度上,而是死在最后势能不够。” 他也曾表示,品牌才是核心,它不仅是核心竞争力,也是核心的壁垒。
在喜茶 2023 年发布的十周年报告中,喜茶把对品牌力的塑造分为了两部分,一是产品品质,主要是强调其产品选材;二是品牌带给消费者的感觉,希望持续传递 “喜悦” 的情感。
喜茶 2012 年由江门创始店开启 “灵感之旅”。在当时新茶饮从植脂末到鲜奶茶的行业变革期,喜茶坚持 “鲜果 + 鲜奶 + 高价”,加上独创的 “芝士奶盖茶”,让其在一众奶茶品牌中突围。在营销环节,喜茶也有自己的章法,其想要的不仅仅是拉动销量、打造爆款,还有提升品牌形象。
其营销 “代表作” 是 2023 年与意大利奢侈品品牌芬迪(FENDI)联手,推出 “FENDI 喜悦黄” 饮品,这场联名直接刷新了喜茶新品的三日、首周销量纪录,而且至今还可以在社交平台搜到超 1 万条相关笔记。随后,与奢侈品品牌联名的方式也被其他品牌效仿。
喜茶 “不卷” 加盟游戏的意识在 2024 年下半年已经抬头。在产品上,喜茶没有 “卷” 轻乳茶,而是开始做 “超级植物茶”。
此外,差异化也被喜茶着重强调。今年 1 月,喜茶重启 “白日梦计划”(Daydream Project,简称 DP),这一类型的门店强调结合地方文化,探索区域市场的品牌表达。1 月,新 DP 店 “叠院” 落地成都春熙路。
在此之前,喜茶的个性门店已经成了消费者的一类打卡点。喜茶江门创始店限定产品 “江边里・芝芝柑普”,在 2025 年春节假期期间的销量相比节前涨幅超 200%。喜茶也因此推出了 “上海豫园店限定单品”“上海迪士尼小镇店・平行宇宙限定单品”“西藏限定单品” 等。
“喜茶意识到自己的大店虽然可以保持自己头部品牌的形象,但在拓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喜茶在很多城市开出了颇有个性的门店,非常有设计感,但这种一店一设的模式肯定是不利于加盟商加盟的,千店千面等于是没有标准化。” 相关人士表示,这一选择可以看作喜茶的发展策略还是回归到 “品牌势能” 的提升上,而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新茶饮行业未来:重品牌化,做回 “灵感之茶”
在追求规模化的时代,大搞连锁化是打响品牌的不二之选。但目前这一思路已经几乎卷到失灵。
据相关数据,2024 年上半年 101 家连锁新茶饮品牌的闭店量提升了近 3000 家,全年闭店数超 20000 家。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新茶饮市场规模增速预计将从 2023 年的 44.3% 放缓至 2025 年的 12.4%。
喜茶在公开信中说,价格、营收、规模的内卷 “无意义”,并强调,新茶饮行业发展时间短,仍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多历程需要行业共同经历与探索。
行业人士认为,品牌的定位在这个时刻尤为重要。
“品牌化与卷规模是两种思路,前者重点是建立消费心智,这些品牌需要突出食材、制作工艺、门店氛围,需要提供给顾客更多的情绪价值。” 相关人士表示。
喜茶从 2017 年开始尝试 “白日梦计划”,并累计在 10 多个城市开出了别具特色的 “DP” 系列门店。2019 年之后,白日梦计划逐渐淡出。2025 年,该计划重启。
在这几年间的茶饮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定位高端、比较有个性的茶饮品牌。这些品牌价格定位在 25 - 40 元,价格与降价之前的喜茶产品定价几乎在同一区间。
比如创立于贵州的茶饮品牌 “去茶山”,品牌从装修到产品都强调贵州元素,又在产品中融入了贵州刺梨和铜仁抹茶等特色。截至 2024 年 12 月,去茶山已在全国七座城市拥有 50 家门店。在云南,背靠当地茶文化打造的茶饮品牌 “上山喝茶”,已经成了云南版本的 “茶颜悦色”,也是部分消费者旅游打卡的一站。还有于广西创立的品牌 “阿嬷手作”、于北京创立的中式茶品牌 “煮叶” 等,都在强调个性化元素。
喜茶重做 “灵感之茶”,是对茶饮行业未来的重新押注。当规模神话褪去,品牌价值的重塑成为破局关键。新茶饮的赛场也逐渐泾渭分明,规模化与下沉之外,一些品牌已经转向从品牌力中寻找穿越周期的答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