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8 日,荣昌生物发布 2024 年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2024 年,荣昌生物实现营收 17.15 亿元,同比增长 58.4%,实现净利润 - 14.68 亿元,上年同期为 - 15.11 亿元,实现扣非净利润 - 15 亿元,上年同期为 - 15.43 亿元。
荣昌生物表示,本年度公司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研发投入增加,同时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产品毛利率持续增长,销售费用率明显下降,预计公司 2024 年度为净亏损,呈减亏趋势,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均为亏损。
事实上,加上 2024 年业绩,荣昌生物科创板上市三年已连亏三年。2022 年与 2023 年,荣昌生物净利润分别为 - 9.99 亿和 - 15.11 亿。
这也并非荣昌生物首次 “三连亏”。2020 年,荣昌生物港股上市。在港股上市前三年同样未能扭亏。2018 年至 2020 年,荣昌生物分别实现净利润 - 2.7 亿、 - 4.3 亿和 - 6.98 亿。
上市后,荣昌生物唯一没有亏损的年份是 2021 年。2021 年,荣昌生物实现营收 14.26 亿,实现净利润 2.76 亿。这年也是荣昌生物高光时刻。
当年 3 月,荣昌生物的同类首创(FIC)产品泰它西普(RC18,商品名:泰爱)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同年 6 月和 12 月,抗体偶联药物(ADC)产品维迪西妥单抗(RC48,商品名:爱地希,靶向 HER2)也先后在国内获批胃癌、尿路上皮癌适应证,成为首款获批的国产 ADC。次年,荣昌生物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此后,高企的研发费用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产品销售收入,让荣昌生物陷入市场质疑。2024 年 1 月和 7 月,荣昌生物还两度因 “现金流紧张” 传言引发股价跳水。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荣昌生物的商业化收入还无法覆盖巨额的支出。
以 2023 年为例,荣昌生物 2023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 10.62 亿,而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 25.65 亿,两者差额达 15.03 亿元。其中,最大支出额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 9.949 亿。该项目是每年激增,从 2020 年 2.056 亿元增至 9.949 亿元。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主要对应利润表营业成本(涉及生产人员工资)、销售费用(涉及销售人员工资)、管理费用(涉及行政人员工资)和研发费用(涉及研发人员工资)。这些科目都会增加企业的支出,进而降低利润。
具体来看,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是荣昌生物增长幅度最大的两个项目。据年报,2020 年至 2023 年,荣昌生物研发费用从 4.658 亿增至 13.06 亿,销售费用从 2418 万增至 7.752 亿。
归根结底还是与荣昌生物唯一的两款商业化产品 —— 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销售表现密切相关。
泰它西普已获批两大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于 2021 年底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距相关研报,泰它西普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原价 2586 元,进入医保后价格为 818.8 元,降幅 68.34%,进入医保后年费用在 7.9 万元左右。
维迪西妥单抗也已获批用于 HER2 靶向治疗的二线 (+) 尿路上皮癌(UC)和胃癌(GC),并分别于 2022 年 1 月、2023 年 1 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据相关研报,维迪西妥单抗胃癌适应症原价 13500 元,进入医保后降至 3800 元,降幅 71.85%,医保覆盖后年治疗费用约 13.7 万元。
进入医保目录当年,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迅速放量。
据年报,2022 年,泰它西普销量为 49.08 万支,比上年增 1780.51%。若按进入医保后价格为 818.8 元计算,泰它西普销售额约为 4.18 亿元。
2022 年,维迪西妥单抗销量为 15.07 万支,比上年增 1513.23%。若按进入医保后价格为 3800 元计算,维迪西妥单抗销售额约为 5.73 亿元。
但这种爆发性增长,未能持续下去。
据年报,2023 年,泰它西普销量为 78.22 万支,相比 2022 年仅增 59.37%。若按进入医保后价格为 818.8 元计算,泰它西普销售额约为 6.4 亿元。
2023 年,维迪西妥单抗销量为 17.37 万支,相比 2022 年仅增 15.24%。若按进入医保后价格为 3800 元计算,维迪西妥单抗销售额约为 6.6 亿元。
即这两款头顶 “FIC”“首个国产 ADC” 光环的药品,在 2023 年支撑起的总营收不超 15 亿元出头,到 2024 年也还没到 20 亿元。据 2023 年年报,截至 2023 年,荣昌生物在研项目累计投入金额约 31.07 亿元。
因此,荣昌生物正陷入一个难以平衡的商业困境。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已上市适应症的市场空间有限,导致其商业化增长受限。虽然通过降价换取医保覆盖,短期内推动了销量增长,但如果无法拓展新的适应症,销售额的天花板仍然触手可及。
同时,现有适应症的市场推广仍需持续高额的销售费用支撑,这进一步凸显了荣昌生物的资金压力。想要继续释放两款药品的商业化潜力,就需拓展新的适应症。适应症拓展又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种双重资金消耗,导致荣昌生物的商业化收入尚无法覆盖巨额支出,让荣昌生物在短期盈利能力和长期增长预期之间陷入两难。
据荣昌生物第 43 届 J.P. Morgan 大会的演示材料,2025 年,公司预计泰它西普的重症肌无力(MG)适应证、维迪西妥单抗治疗 HER2 阳性乳腺癌伴肝转移适应证将在国内获批。另有五个适应证将申报 BLA(生物制品许可申请)。
据年报,2022 年至 2024 年三季度,荣昌生物货币资金从 20.35 亿降至 6.65 亿。
此前,荣昌生物也再度抛出约 20 亿元的 A 股定增计划,不过该方案尚未通过。同时,公司也开始出现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分别为 10.27 亿元、13.41 亿元。同期,荣昌生物称在手现金、理财及银行承兑汇票合计 11 亿元,另有充足的银行授信。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