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8 日,东方生物发布 2024 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亏损达到 5.12 亿元、5.76 亿元,较同期相比,亏损额有所扩大。
对于业绩变化,东方生物解释称,2024 年度,公司经营业绩主要来自于常规检测业务,该业务整体稳定;但受经济大环境和行业竞争影响,部分收购及新设项目短期业绩不及预期;上市前,公司业绩规模基数较小,目前重点产品的研发、临床、注册取证、市场推广及客户验证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另外,2024 年末,东方生物对部分存货、固定资产及商誉计提了跌价或减值准备。在业绩快报中,对于计提数额,东方生物没有提及。
截至 2 月 28 日发稿,东方生物股价下跌,最新市值约 57 亿元。
东方生物近些年的业绩变动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该公司在新冠疫情前后的业绩变动十分剧烈。新冠大流行结束后,企业的营收只有流行时期的十分之一,利润不仅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品,还出现了持续的亏损状况。
相关财务数据显示,2019 年 - 2023 年,东方生物的营收为 3.67 亿元、32.65 亿元、101.69 亿元、87.68 亿元、8.2 亿元;扣非净利润为 0.76 亿元、16.59 亿元、49.04 亿元、20.89 亿元、 - 4.31 亿元。
和诸多同行的经历类似,东方生物也是在新冠疫情期间 “暴富” 的企业,主要依靠的是新冠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试剂等。同时,东方生物也属于在疫情背景下冲击上市的公司。东方生物成立于 2005 年,2020 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不过,东方生物的疫情相关产品并非国内最早一批获批的产品,其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在国内的获批时间是 2022 年 3 月,当时国内已有 12 家企业的产品获证。国内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的最早获批时间是 2020 年底。
由此,东方生物在新冠疫情早期挣的钱实则来源于海外。东方生物的年报显示,该公司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在 2020 年 2 月就申报了欧盟 CE 认证,在 2020 年 7 月就率先在欧洲市场使用,是全球首款推向市场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
截至 2021 年底,东方生物的新冠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试剂在欧洲市场创造了超百亿收入,约占整个中国所有新冠检测试剂出口总收入的 13.7%。同期,相关品牌也成为了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于是,东方生物也在 2021 年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业绩高峰,当年该公司境外的收入达到 100.9 亿元。
从东方生物近些年的布局来看,企业在上市募资和收获新冠红利之后,便一路扩张。在上市之前,东方生物的业务结构相对简单,营收规模也一般。在 2016 年 - 2019 年期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 1.82 亿元、2.24 亿元、2.86 亿元、3.67 亿元。
业务线上,东方生物上市前的主要营收来源为 POCT 即时诊断,业务方向为毒品检测和传染病检测,占比在七成以上;另外,该公司的优生优育检测也有较高的业务占比,在 2016 年曾接近 20%。
随后,东方生物在 2021 年靠着百亿业绩成为 A 股 “IVD 之王”,企业在 2022 年开启了 “大踏步” 式的收购,同时扩张国内、国际业务线,并将业务领域延申至第三方检测服务。
据企业 2022 年度年报,境外子公司爱可生物于当年完成了对英国本土企业 OMEGA 的生产线和技术收购,取得唯一一款获得 WHO 预认证的艾滋病半定量检测产品;境内,东方生物通过收购控股北京新兴四寰,新增了酶联免疫技术及相关产品,扩充了胶体金产品线,如诺如病毒、EB 病毒、肺炎衣 / 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人细小病毒、汉坦病毒等检测试剂。
另外,前述年报显示,东方生物在 2022 年开启第三方检验室建设,布局质谱中心、LDT 临床实验室、CRO 业务、司法鉴定等平台,试图向 “产品提供商” 和 “第三方检测服务商” 的双重角色转型;在技术上,东方生物也在寻求升级 —— 企业的分子诊断平台完善了核酸 PCR、基因测序、FISH 病理诊断等技术路线,其中,FISH 荧光原位杂交配套设备、试剂和引物、探针等原料主要通过收购北京首医、绍兴金箓取得。
除了扩张业务线、升级技术平台,东方生物还升级了公司的产能和产业链配套水平,而这背后也需要一系列的建设投资。
仅在 POCT 快速诊断领域,东方生物的安吉总部工厂日产能从不足 100 万人份 / 天提高至 1800 万人份 / 天;生物原料平台产业化基地、检测设备产业化基地分别在青岛、南京落地;另外,东方生物在北京成立了研究院,在上海设立了国际化研发中心,在深圳成立了国际销售中心,还在上海、海南、北京、成都等地布局了第三方检验中心,在英国、成都设立了产业化基地,在美国的场地也进一步扩张。
同一时期,东方生物的各类大额投资也在增多。例如,企业在 2022 年 2 月决定斥资 5 亿元建设东方基因国际研发创新中心之后,2024 年 10 月,企业决定投资 15 亿元建设东方基因全球数字化研发创新总部。
另在 2024 年 9 月,东方生物还产生了在海外经销医疗器械的想法。当时,公司公告称,下属全资子公司东方基因国际控股与企业实控人、董事、总经理及其配偶共同投资,在菲律宾设立控股公司(菲律宾衡健生物科技公司,简称 “菲律宾衡健”),总投资额 120 万美元,新建企业主要从事医疗器械批发贸易业务。
此前,东方生物也已经出现了扩张后的消化问题。在 2023 年,该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影响公司合并报表利润 - 2.64 亿元。这其中涉及原材料跌价、产成品跌价、半成品跌价,以及收购项目中英国 Omega、美国 ABMC 常规业务经营业绩不及预期带来的计提商誉减值等。这些项目的单项计提数额算不上巨额,但它们实则也暴露出东方生物在扩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经营问题。
由此,东方生物 2023 年已经出现过 “业绩变脸”,即公司在上市三年后就报亏,扣非净利润从 2022 年的 20.89 亿元 “断崖式” 跌至 - 4.31 亿元。并且,2022 年、2023 年、2024 年前三季度,东方生物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 65.57 亿元、29.29 亿元、19.43 亿元。
另外,在东方生物试图做大做强的路上,国内的医疗耗材和体外诊断集中采购愈发常态化。这其实意味着,产业的竞争格局在变化。在 2020 年 4 月,湖北省开展新冠病毒检测试剂集采之后,2021 年 8 月,化学发光纳入集采;2023 年 5 月,江西牵头 23 省肝功能生化诊断检测试剂集采结果显示,该次集采平均降幅 68.64%,低密度脂蛋白降幅高达 95.64%。
不过,最新的动态显示,东方生物仍希望持续做大。据报道,东方生物相关负责人日前联合发布致全体员工信;其中提及,面对 2025 年成立 20 周年的重要节点,东方生物宣布启动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公司将坚定不移地推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把东方生物做成最赚钱的公司”,目标是 “做大做强,5 年内跨入世界生物医疗 500 强行列”。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