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中医” 热度飙升:市场火热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2025-03-03 16:58:38

“随着 AI 相关技术的火爆,AI 中医的热度提升,年后我们的知医 APP 的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服务器多次宕机。” 知医邦创始人表示。

在 “AI + 中医” 趋势推动下,多家 AI 中医诊疗设备和系统服务商称年后商业客户数量显著增长。某中医馆连锁有限公司的陈经理表示,今年公司 AI 中医设备销售预计会出现数量级增长,行业将进入一个爆发期。

年后,AI 中医问诊话题在网络走红,有人因肠胃和风寒原因发烧,凭借一点中医知识用 AI 大模型自行问诊。输入症状后,参考相关 AI 模型的回答,先后服用多种药物,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在 “赛博中医” 话题带动下,AI 中医辅助诊疗的终端市场接受度明显提高。知医邦运营经理表示,“年后每天都有大量电话咨询,实地来公司访问洽谈的 B 端客户也有十几波,可以感受到今年市场的活跃。”

除 AI 中医设备和 AI 中医 APP 的用户出现增长外,终端服务机构也有增加趋势。某 AI 中医茶饮店年后迎来了几波意向加盟商考察,店员表示年后有几波外地的人来店考察。

不仅终端患者、消费者的认可度提高,基层中医诊疗机构和药店对 AI 中医辅助系统的接受度也大幅提升。

有企业创始人表示,公司研发 AI 中医设备和系统的初衷有提高基层中医诊疗能力的考虑。“中国的好中医很稀缺,现在国家要求每个基层医院都设立中医馆,建立中医科很简单,但如果没有合格的中医医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借助中医 AI 设备和系统就可以实现初级中医整体水平的提高。”

运营经理称:“年后来访的客户中,有一些基层社区门诊的人,基层中医诊疗机构对 AI 中医设备和系统的接受度在提升。”

以 AI 中医大脑为主要宣传点的连锁中医诊所,目前在国内已开设多家门店。在工作日实地探访发现,当天有多位医生出诊,每位医生每天限额号源几乎已被全部预约,就诊者年龄跨度较大。

该诊所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今年正在冲刺上市,上市后发展速度会加快,目前公司正在筹备开设多家直营诊疗机构。

终端患者对 AI 中医的接受度也在提高。某中医馆连锁有限公司陈经理表示,“我们自己有多家中医馆,去年行业内很多药房、诊所经营不善,想让我们去接盘。传统的中医医疗市场出现了很大变化,消费者或患者会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AI 中医设备有数据,可以让消费者自己直观感受,再结合专业医生的分析,能够解决消费者信任的问题。”

不仅在中医医馆,AI 中医诊疗设备在药店、艾灸按摩等行业也有充分的应用场景,同时,随着药食同源品种的不断扩充,中医大健康行业或在 AI 中医诊疗辅助设备和系统的帮助下实现快速发展。

陈经理称,“这两年 AI 中医设备销售增长迅速,我们推出了 AI 中医诊疗设备,当年实现销售一定数量,之后销售量也在增加,今年对接一些连锁药店、药企等大客户,他们有自己的渠道资源,有的一订就是几千台设备,预计今年产品销售增速会更快,今年行业会进入一个爆发期。”

AI 中医诊疗设备和系统作为诊疗的辅助工具,其准确度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国内主流的一些 AI 中医设备、系统等生产企业工作人员均表示,经过多年的迭代更新,各公司的 AI 中医产品准确度均可以达到 90% 以上。

目前,国内市面上常见的 AI 中医诊疗设备有舌诊仪和脉象仪,此外,多家机构也推出了 AI 中医辅助诊断系统。其中,舌诊硬件门槛较低,手机就可以实现,光线偏差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修正。有专业人士表示,舌诊主要是通过图像工程 AI 识别舌色苔形,通过数学建模函数计算寒热虚实,准确率较高。

在一家店内,随机采访了两位体验 AI 脉象仪的顾客。有顾客表示,系统指出他睡眠质量不佳,脾胃功能较弱,自己确实存在睡眠问题,但对系统指出的其他一些健康问题,他个人表示并没有感觉。

店员解释说,要使脉象仪准确检测,需要将检测头精确对准双手的寸、关、尺部位。如果定位不准确,的确会影响检测结果。基于个人操作经验,他认为脉象仪的准确率可以达到 90%~95%。

AI 辅助诊断系统更像是 “大脑”,也是各家 AI 中医设备企业的核心产品。正在申报上市的某中医在该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该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表示,“中医大脑系统并不依赖诊脉,主要通过问诊和舌诊方式进行辅助诊断。”

新技术走红后,各家 AI 中医设备生产企业、系统服务商也开始进行技术迭代升级。

有创始人表示,“新技术非常厉害,不仅对提升国家实力有积极贡献,对中医领域也有特别的帮助。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应该首先在医学研究中投入使用,语言模型更擅长知识与交流,人类掌握开车技能相对容易,而掌握医疗能力则困难得多,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人工智能应当优先应用在医疗领域。知医邦已开始结合大模型,对 APP 进行迭代升级。”

某中医在其官方账号表示,基于新技术大模型底座,深度融合其相关技术,结合中医数据资源,完成了自身相关大模型的升级。

除行业内的现有玩家外,新技术也催生出 AI 中医系统领域的新玩家。

近日,某医药信息服务平台宣布成功接入新技术,完成了在其中医智能辅诊开方场景的应用验证,只需输入主诉、症状、脉象、舌象等信息,即可通过辨证论治为基层中医完成中医辅助诊断。

对于人工智能在中医设备和系统中的应用发展,业界寄予了厚望,有多家上市公司已公开表示公司有 AI 中医设备或接入 AI 中医系统。

虽然当前新技术等已帮助 AI 中医系统进一步迭代进化,但技术难点依然存在,有中药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表示,中医需要 “望闻问切”,其中的 “闻” 目前没有中医 AI 辅助设备可以实现。

有创始人告诉表示,“技术方面困难有很多,这是一个从 0 到 1 的过程,无据可依,都不知道所用参数是对是错,只能通过测试开盲盒看结果,调整、调整再调整,我们调整了多年,目前还在调整,中医标准化的问题就对我们造成很大困扰。”

对于未来 AI 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有创始人表示,“现在新技术等 AI 系统还不能独立看病,因为它既不能查体,也不擅长问诊,也就是无法主动识别并采集人体物理数据。现在 AI 中医诊疗设备和系统不能直接替代医生,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是辅助医生来开处方。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多年之后,像综合医院多部门分工合作一样,将多个 AI 整合就可以实现 AI 看病,技术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有业内公司表示,在 AI 中医诊疗设备的推广方面,目前存在政策相对滞后的情况。医疗诊断是个强监管的领域,限制性法规较多,行政审批相对滞后。诊断软件属于医疗器械范畴,医疗器械门类繁多,软件是最后加入的,软件注册经常是削足适履,这也制约了诊断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在大健康领域,软件类医疗器械的指导性文件也较为模糊,比如应用于消费医疗场景的是否应该与严肃医疗场景的区别监管,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明确要求。

来源:经济观察报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