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答好 “绿色金融” 答卷

2025-03-05 16:24:29

日前,《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作为首个系统布局绿色金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市场建设四个重点领域明确金融支持工作任务,要求保险业加强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和复制推广,增强绿色保险风险定价、精细化管理、防灾防损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优化风险减量服务和管理机制,更好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2020中国保险公司排名,医疗保险有哪些险种? – 保险海

“保险业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中既是风险管理者,也是资源配置者和创新推动者。” 业内专家表示,《实施方案》填补了绿色金融系统性政策空白,首次明确了保险业在能源转型、碳市场等领域的细化任务,有利于指导和推动保险业加快发展绿色保险业务,更好地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2024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实施方案》的发布正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答问时如是说。

“保险业在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风险管理者,也是资源配置者和创新推动者。” 业内人士提到,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保障与分散作用。绿色项目推进过程中会面临环境、气候和技术等不确定性风险,保险业通过开发环境责任保险、碳汇价格保险、新能源设备保险等产品,为绿色产业提供风险对冲工具。二是资金支持与资本引导作用。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可通过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础设施项目等方式,为低碳转型提供长期资本支持,并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相关领域。三是风险管理与减量作用。保险业可以通过 “保险 + 风险减量服务” 模式,对绿色项目进行全流程风险管理,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的损失程度,支持绿色项目的发展。

“《实施方案》的发布既填补了绿色金融系统性政策空白,又提出了加快发展绿色保险业务,更好服务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实施方案》的发布有其紧迫性。比如产业转型压力,我国传统高碳行业面临低碳改造需求,需要保险业为低碳改造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再比如国际竞争压力,当前,我国出口 “新三样” 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也面临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绿色保险来为其保驾护航。

“此外,《实施方案》的发布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绿色金融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说。

近年来,保险业推出了丰富的绿色保险产品,风险保障金额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人寿绿色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 18 万亿元、绿色投资存量规模近 5350 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近 2200 亿元;人保财险累计提供绿色风险保障超过 175 万亿元,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注入金融动能。

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近年来,新能源车险的快速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保险、农产品品质保证保险、海水养殖指数保险等为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提供支持,多地试点森林碳汇保险、草原碳汇保险和海洋养殖碳汇保险,创新 “保险 + 碳汇交易” 模式,为生态保护提供综合金融支持,都彰显出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此次《实施方案》聚焦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进一步强调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服务质效,包括完善绿色保险体系,保险公司围绕服务绿色转型,有针对性地研发风险保障方案;支持保险公司优化巨灾保险、环境责任保险业务,开展碳汇价格保险、碳排放权交易保险业务;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通过投资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形式参与绿色项目投资。

“发展绿色保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产品端来看,目前,部分领域的绿色保险产品还是空白,产品同质化、个性化不够,企业和消费者认识不足。在服务体系构建方面,缺乏跨学科专业人才,数据收集整合难、质量不高,与各方协同合作不够紧密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表示,提升保险服务质效,应该针对新兴领域开发新产品,提高社会对绿色保险的认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进一步表示,从现状来看,我国绿色保险定价不精准。一方面,相关业务历时很短,缺少数据积累;另一方面,部门协同机制缺失,非结构化数据(如生态修复效果)获取困难,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不足。产品定价不精准,影响了相关主体投保积极性,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抑制了保险公司发展相关业务的主动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实施方案》强调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有其必要性。” 副院长说。

《实施方案》有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监管引导、风险可控。

对此,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对客户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与动态评估。二是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有效识别、监测、控制业务活动中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实现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三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探索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在积累数据的基础上,分步分行业开展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四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聚焦客户分布集中的绿色行业产业开展常态化跟踪研究,优化行业投融资政策。

“《实施方案》着重强调防控绿色金融风险,可能基于多重考量。” 业内人士谈道,比如,可再生能源、环保技术等通常具有长周期、高技术门槛和政策依赖性等特点。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可能受技术迭代、政策调整或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收益不确定性较高。金融机构需防范因项目失败或收益不足引发的信用风险。再比如,绿色金融涉及复杂的环境效益评估,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部分企业可能通过夸大或虚构环保效益获取融资,导致资金错配。若金融机构缺乏专业评估能力,可能误判项目风险,积累潜在坏账或声誉风险。

副院长也提到,绿色金融产品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较大,可能引发市场风险。绿色金融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存在业务经验不足、数据缺失等问题,导致有的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定价不合理、绿色金融业务风险防控不完善。

“建议将环境等因素纳入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流程;探索相关方法,做好压力测试;密切跟踪行业,通过优化政策防范风险的发生与蔓延。” 教授说。

业内人士还特别提到,下一步,应加强环保、气象、金融等部门的协同,加快绿色保险数据库建设,整合多源数据,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绿色保险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立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