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坚持做强零售业务

2025-03-18 14:33:02

20250318111236441-58-4d58b.jpg

“过去一年,银行业仍然面临息差持续收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等挑战,股份制银行更是面临大行业务下沉和优质城商行本地化优势‘夹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能力的禀赋,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不断夯实长期稳健增长的基本盘。”3月17日,在A股上市银行举行的首场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如是说。

从零售业务重塑到推进组织架构变革,深化战略改革无疑是2024年主导平安银行经营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从结果来看,冀光恒表示,虽然2024年平安银行利润微跌、净息差收窄,但总资产稳步增长,成本管控成效显著,资产质量维持平稳,付息率持续优化,改革进度符合预期。同时,他再度强调了平安银行坚持“零售做强”的战略定力。“目前,零售业务‘止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实现‘造血’还需要时间。”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平安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2%。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其中利息净收入 934.27亿元,同比下降20.8%;非利息净收入532.68亿元,同比增长14.0%。2024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7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不良贷款率1.06%,与上年末持平。

强化零售业务风险管控

在平安银行的战略改革中,主动调整零售业务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成绩单”来看,2024年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资产端,该行主动优化零售贷款业务结构,个人贷款余额较2023年末下降10.6%。负债总额5.2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1%;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5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

据冀光恒介绍,过去一年,平安银行经历了高强度的工作,零售业务风险管控重新回归银行内部,管理模式也转向数据化和统一化。“我们的风险门槛显著提高,高利差、高风险的产品策略也得到了快速调整。”

从零售自营渠道启动,到中风险产品推出,再到对公业务补齐“短板”,冀光恒强调,银行改革在逆周期中需要保持3-5年的战略定力,否则很难走出困境。除了积极调整业务结构,目前平安银行也在推动管理层的梯队建设。近期,平安银行主管零售的行长助理张朝晖拟调任深圳分行行长,而原深圳分行行长王军拟调往总行分管零售业务。“现阶段,我们需要更有冲劲、更年轻、更具备宏观架构能力的干部来推动改革。”冀光恒说。

展望未来,平安银行表示,将坚定特色银行发展道路,夯实零售业务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基础。

具体到业务层面,平安银行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吴雷鸣在发布会上进一步表示,接下来零售改革的核心将是加大中风险产品的投放,包括以下两个产品体系:第一类是以个人信用为核心的信贷产品,用于满足个人消费或小额经营需求;第二类是以个人信用叠加小微企业经营数据和信用数据为核心的信贷产品,目前该产品仍在内部测试阶段。“未来,市场将逐步看到我们这类产品放量。”

进一步压降付息成本

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年报显示,2024年,平安银行净息差为1.87%,较去年同期下降51个基点,稳息差依然是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表示,2024年该行息差下降较多,主要受零售贷款结构主动调整影响。这一调整在2024年基本告一段落。“从行业来看,2025年息差仍有一定压力,但整体下降趋势会放缓,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

在稳息差方面,平安银行年报显示,后续,在资产端,平安银行将持续做好大类资产配置,鼓励优质信贷投放,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将加强市场研判,灵活动态配置同业资产,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在负债端,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将持续压降零售业务和外币业务付息成本。外币业务应“以支定收”,人民币业务则要管控好长期、大额定期存款。“我们需要在内外币、对公与零售之间进行合理摆布,精打细算。”

AI技术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当前,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冲击千行百业。作为一家有“科技基因”的银行,平安银行如何看待新一波技术浪潮?

据项有志介绍,多年来,平安银行在科技投入方面不遗余力。在吸收消化新的AI技术方面,目前已经梳理出138个可以在AI领域提升的应用场景,不过要真正实现技术落地,还需要逐步推进。“未来,新技术一定会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控制风险和优化客户体验这四个方面产生积极效果。”

项有志同时强调,银行部署AI技术,绝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要在符合银行内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投产。同时,要特别注意AI可能对银行数据安全性、保密性以及合规性带来的影响。

冀光恒表示,平安银行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AI技术的小规模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通过AI技术辅助对话提示、在项目风险模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自动生成面试报告等。“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AI技术在更多业务场景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理财经理案例编审、客户画像等方面。”他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