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式基金因其成立门槛较低,成为基金公司在市场行情转折或低迷时快速上新的“快捷方式”。截至2025年3月16日,今年以来全市场共有54只发起式基金发行,涉及多个热门板块。然而,能够凭借过硬业绩被资金加购且安然度过“三年大考”的发起式基金终归是少数,多数发起式基金因规模长期低迷而面临清盘。
发起式基金的成立门槛较低,满足募集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经理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即可宣布发行成功。例如,凯石基金近日成立的凯石元鑫混合发起式,首募总规模达1061.38万元,其中基金经理等人员认购金额占98.91%。
尽管发起式基金为基金公司提供了布局便利,但通过“三年大考”依然较难。以浦银安盛高端装备和永赢先进制造智选为例,前者去年3月以来累计涨幅高达90.79%,但截至去年末规模仍仅有2400万元;后者自成立以来涨幅超过180%,截至去年末规模约为17.62亿元,远超2亿元规模的及格线。然而,近期清盘的基金中,未能通过规模考验的发起式产品占据了相当比例,仅在3月份就有多只发起式产品离场。
发起式基金成为清盘高发区,基金公司为何仍热衷于发行?华南某公募渠道人士表示,发起式基金的价值在于基金公司的逆向销售和底部布局。例如,当某类风格或主题型产品因连跌数年导致销售难度较大时,基金公司通过发起式方式保证产品先成立,再培育长期业绩。此外,发起式基金也能展现基金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信心和诚意,增强个人投资者信心。
然而,在发起式产品长期陷入“迷你基”状态下,运营成本成为基金公司需要关注的话题。以近期清盘的兴华消费精选6个月持有为例,截至去年6月末,该基金规模约1500万元,去年上半年基金公司收取的净管理费仅有8.57万元,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华东某头部公募内部人士表示,迷你基金的管理费一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基金公司对小微产品的容忍期也在变短,若布局后未见内生增长动力,迫于成本压力只能选择清盘。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