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全世界掀起了一股AI眼镜的风潮。在国外,Ray-BanMeta智能眼镜成为全球消费者追捧的时尚科技单品,据科技媒体统计,截至2024年5月,全球销量已突破100万副。在国内,从百度、腾讯、字节代表的互联网大厂,雷鸟、Rokid、XREAL等AR类公司,到华为、小米、星纪魅族等手机品牌,以及暴龙、宝岛眼镜等眼镜品牌,但凡和电子消费品沾边的品牌,都不想错过这趟快车。
据悉,近期中国信通院也启动了AI眼镜专项测试,这意味着国家队开始下场,一定程度上将加快行业标准化的进程。这些大事件拼凑出一个时代画像:AR眼镜正在加速崛起,或将演化为集合手机、耳机、相机等功能的超级智能集合体,成为用户与外界交互的物理外挂。
但科技需要融入当下。国内大多数AI眼镜仍处于“只发布不发售”状态,用户讨论度高的聚焦在Ray-BanMeta、雷鸟V3、魅族智能眼镜等少数几款产品上,且大部分用户的感知仅停留在博主的“拆箱视频”上。热潮之下需要冷思考,“养成系”AI眼镜能否进化成为人类感官的延伸器官?能否摆脱手机依赖症成为真正的AI管家?还需给时间一点时间。
科幻与现实的碰撞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的科幻电影:未来战士身着铠甲,一个眼神扫射就能读取敌方身份信息,做出精准判断。随着AI眼镜的概念普及,这样的情节将走进现实。
Ray-BanMeta眼镜由Meta和雷朋在2023年联合推出,作为目前销量最高的AI眼镜,它保留了雷朋经典黑框造型,又融入Meta的AI前沿科技,像极了一个科技时尚单品。其战略可提炼为三个关键词:拍照、耳机、AI助手,约等于“时尚街拍神器”+“音乐播放设备”+“微型运动相机”+低配版“贾维斯”。
Ray-BanMeta的成功得益于极致的物理减负技术,基础重量仅48克,可配备近视镜片且音质不错,上班时戴着听歌、听博客堪称便捷工具。“头上长摄像头”的设定是另一大亮点,通过语音和触控随时录制或拍摄,成为自媒体生产力工具。不过,其AI功能较为基础,如辅助分析问题、推荐餐厅等,日常使用率不高。
在国内市场,RokidGlasses点亮了独特的AI应用场景。它搭载通义千问等多模态大模型,能实现基于现实世界的AI识物与问答,约等于“微型专业级摄像机”+“音乐助手”+“同声传译”+“办公外挂”+“家庭作业辅导助手”。例如,参观博物馆时提供展品历史背景,辅导作业时显示解题思路,海外旅行中实现实时AI翻译,这种“奢侈服务”此前只能通过高价雇专人完成。
功能同质化与技术瓶颈
尽管厂商描绘的蓝图美好,但普通生活中穿戴AI眼镜的用户并不多。红杉资本指出,生成式AI应用的最大问题是需要证明自身价值,目前基于基础大模型开发的应用用户留存率明显不够。
从生产端看,入局者分为三大阵营:互联网大厂依托大模型研发优势开发AI功能;手机品牌争夺交互系统,如小米AI眼镜有望连接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新锐玩家多与大厂合作算法,如RokidGlasses和雷鸟V3搭载通义千问大模型。
但市场并不乐观。国内大部分AI眼镜功能雷同,聚焦“音频+摄像头”,高阶AR功能尚处“期货”阶段。技术层面,续航和储存能力受限,雷鸟V3持续录制时间仅20分钟左右,用户普遍存在电量焦虑。此外,AI眼镜高度依赖手机,需通过手机云端处理信息,若手机不在身边,仅能拍摄且时间有限。
需求端来看,AI功能多集中在知识问答、翻译、导游、会议记录等低频场景,长期可能沦为“使用率不高”的设备。
未来方向:场景深耕与生态互联
现阶段,AI眼镜的重点不是功能开发,而是工业设计。AI眼镜能否大众化,取决于用户是否接受日常佩戴。因此,除了基础硬件研发,还需聚焦使用场景、用户体验、社交互动等软性层面。
来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