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轨道,是一条条有触感、有温度、有色彩的线。这些温情多彩的线儿纵横交错,织起重庆城市交通大动脉,织起重庆人活色生香的日子,也织起我的那些的多味故事。
多年前的一天,我在重庆参加一个活动。傍晚时分,接到单位电话通知,要我连夜赶回万州,第二天要撰写和上报一个材料。其时渝万高铁尚未开通,我联系了一个开组合车的师傅,吃罢晚饭便急急去赶车。师傅在人和那边等,我得打车到轻轨站,再坐轻轨到人和。
可是真应了“欲速则不达”那句老话,越急越做不好事儿。傍晚正值车流高峰期,等了很久不见车来,路盲等级超高的我,在暮色中东奔西走、左冲右突,气喘吁吁地穿过一条被小吃摊拥堵、油烟弥漫的小巷,在汽车尾气刺鼻的道旁焦灼地问路等车。好不容易打上车,到了轻轨站,上轻轨后才发现,自己居然坐反了方向,只得下车,往反方向走,边走还得边给等候的师傅解释,让再多等会儿。及至到站,迈出轻轨门后,又是一阵疾跑。回到家里,已是凌晨一点多。
那天一番走下来,我的微信运动步数比平时骤增,由此得到圈内朋友们比平时多几倍的赞。也真是哭笑不得啊!
另一次,在重庆龙头寺公园附近玩耍后,我与同事坐同一条轻轨回家。我有事儿请这位同事帮忙,通过手机联系第三方办理相关事项。于是,两个人在车上边操作手机边聊着天,本来只需要坐两站,到鲤鱼池换乘9号线,结果一不小心坐过了站,一下子晃到了观音桥。于是下车,到另一边坐一站返回鲤鱼池,两个人在车上做着未竟的事情,讲着未完的话题,又坐过了站,直接坐回了红土地。然后,再下车,这次站内换乘,步行时间要长一些,两个人边走边笑,同时互相叮嘱,这次一定要注意,不能再坐过站了。上车后,同事说只一站路,站会儿就到了。看旁边位置空着,我说还是坐嘛,留意点儿就是。然后继续操作,想把最后一点儿弄完,边弄边聊,然后再次坐到了观音桥……
现在我每次经过鲤鱼池,想起那次围着它绕了几大圈,都不禁哑然失笑。
一个初冬的周末,表弟钓了条鱼,弟媳拍了视频发给我,那鱼看上去又长又肥,弟媳说足足有15斤,同池竞技的人艳羡不已,纷纷前来观看拍照。弟媳用微信语音说,“那鱼像个猪儿。”然后告诉我,他们请了另外几个兄弟姐妹,让我一定要过去吃鱼。
表弟家在渝北,我在巴南。到他们家,差不多是从南到北穿越整座城市。
人家是翻山越岭来看你,我是跋山涉水去吃鱼。我其实主要不为吃鱼,除了好奇心驱使,想看看那“像猪一样”的鱼外,更多的是与较长时间没见面的亲戚打个堆儿,聊个天儿,感受其乐融融的亲情。那天,转了两次轻轨,单程一个半小时,我终于吃上了“像猪一样”的鱼。那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我吃得很满意,与几个亲朋聊得也很开心。至于往返近3个小时的轻轨时光,我在上面阅读平时放在收藏夹里没来得及看的电子书,查询生活中或者阅读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整理手机上的图片,办理只需动动手指的理财业务,一点儿没觉得时间难熬。
2024年9月中旬,天气还是异乎寻常的灼人,我索性跑到江津四面山去暂避两天暑热。去的时候有家人送,返程的时候家人没时间来接,农家乐老板把我送到圣泉寺轨道江跳线入口,我到跳磴后再转18号线,一跳一跳就回家了。那些我这个路盲曾经视为畏途的旅程,因为轨道交通线的延伸,都不是事儿了。
随着城市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轨道织起的故事会越来越长,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滋多味,供我们享受,供我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