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送礼

2025-04-01 10:52:33 作者:伊君

20250401100257785-34-03cb6.jpg

送礼是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也是通行于民间的一大传统礼俗。以适当的礼物表示必要的礼行,既能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尊重,又有助于维系感情、密切关系和增进情谊。

乡下民间送礼,除平常亲戚间相互看望送礼外,其他主要有寿礼、月子礼、拜年礼,以及结婚礼、建房礼、乔迁礼、奔丧礼等红白喜事礼。

过年走亲戚送礼,是乡下亲戚间最经心、最集中、最普遍的礼行,各家主要长辈亲戚都要走一遍。记得在过去的岁月里,老家陕南那一带,每到十冬腊月,各家都要扯上几架挂面,吊几坛子包谷酒或柿子酒,以备过年待客和送礼。过年送礼的礼品通常为两包挂面(四斤)加两瓶自酿酒。也有日子好过的人家过年是要打点心、炸麻花的,过年送礼就送两包点心(二斤)加两瓶自酿酒,或一捆麻花(二十根)加两瓶自酿酒。也有送一吊腊肉加一瓶自酿酒。这些都算是比较排场的礼行了。

俗话说,娘亲舅大,过年给舅家拜年送礼是少不了的。乡下人讲究初一不出门,初二开始拜大年。小时候,笔者就曾多次与长兄一起代表父母,于大年初二去给舅家拜年。礼品有时是两包挂面加两瓶包谷酒,有时是一捆麻花加两瓶包谷酒。路是翻山越岭地难走,而肩上一截竹竿挑着的却是体面和愉悦。外孙上门拜年,舅家自是满心欢喜,有时会噼里啪啦放一挂小鞭炮相迎。不一会儿,又会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下着柿子干的甜酒酬劳。如遇客人较多,舅家便会设宴酬客,作为外孙的我们有时还能尊享一回上席待遇。

在乡下,寿礼很少大操大办,一般仅限于主要亲戚上门送礼拜寿。礼品通常是白糖、饼干、点心、蒸馍、香烟、自酿酒等吃食搭配。月子礼与寿礼相仿,范围一般也仅限于主要亲戚,礼品通常为两包挂面(四斤)加一斤红糖,或几斤灰面(面粉)加十至二十枚鸡蛋之类。

而婚丧嫁娶和建房、乔迁等红白喜事则有所不同,主家通常都要隆重地过三天事,大摆宴席待客(亦称“过客”)。这时,不仅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都会一个不落地登门搭礼,而且全村家家户户也都会延续互助传统,伸出援手,既随礼又前来帮忙。凡遇这类事,送礼通行的惯例是,主要亲戚通常会送半只猪头肉加两瓶自酿酒,或一篮豆腐、一篮洋芋(亦有一篮红薯或一篮萝卜)加两瓶自酿酒。这就算是比较重的礼当了。而其他一般亲戚和村人随礼通常是一篮洋芋,或一篮红薯,或一篮萝卜,或两瓶自酿酒。约定俗成的规矩,也都是比较得体的。过一场红白喜事,主家所收的各类礼物堆积如山。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下送礼的情形早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寿礼、月子礼和拜年礼开始出现烟酒茶和保健品等各类很排场的礼盒。而其他红白喜事送礼,包装精美的各类瓶子酒也开始取代自酿酒。再后来,又悄然兴起了现金送礼。只不过,起初送礼的礼金一般都很低,主要亲戚一般就三元钱,至多不超过五元。其他沾点亲带点故的亲戚一般就两元,不沾亲不带故的村人随礼也就一两元,几乎没有超过三元的。

记得在部队服役的我,有一次回家过年正赶上一邻居办婚事,我便也拿出五元钱去随礼。谁知岳父却阻挡着说,什么关系送什么礼,不能乱来。你与他们非亲非故,这个礼可送可不送,要送就随大流送个两三元就很好了,送五元不合适。于是我就随了三元礼。结果一看礼簿,除主要亲戚外,在普通客人中,居然算是最高的了。

后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乡下红白喜事送礼也在逐年加码,一路上涨,至千禧之年,红白喜事送礼普遍涨了十倍,一般都在几十元至上百元。2010年以后,主要亲戚送礼已涨至五百元,次要亲友和村人随礼分别涨至二三百元和一百元。比之改革开放前,涨幅达百倍以上。

按照传统习俗,乡下送礼的礼品讲究好事成双,双礼搭配才体面、排场,故遇红白喜事时,主要亲戚一般少有人送单礼。而送礼金就不一样了,礼金可以是双数,亦可是单数。但却很忌讳“3”“4”和“7”。尤其是婚礼的礼金,一般都选择寓意好的数字,比如“6”寓意六六大顺,“8”意味着发财,“9”代表着长久。受礼者会感到高兴。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即送礼要还礼,否则就不合乎礼数。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言:“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所以过红白喜事时,主家都要设礼房,安排有专门的礼房先生负责收礼,并在礼簿上一一记载下来。礼簿其实就是一本人情账,是要长久珍藏保管的。一来是为着念及人情,记着他人的好;二来是为日后遇对方过红白喜事时,好依照礼簿一一还礼。

送礼送的是人情,是心意,重要的不是礼品本身的价值,而是这种礼行所表达的情义。所以送礼以适度为好。礼行到了,心意到了,就合适。一旦失度,就有违常理,轻则让人笑话,重则惹出事端,让对方不愉快。改革开放之后,乡下送礼送得越来越重了,这倒也无可非议。但时下有些地区送礼送得有些变味了,出现了好面子、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礼金加码加得越来越离谱了。主要亲戚随礼动辄上千,甚至几千元。其他普通关系或村民随礼也已涨至数百元,一年光随礼就得花上一大笔钱,使得一些收入不高的人苦不堪言。

好在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推进,正倡导移风易俗,在发扬光大优良传统礼俗的同时,逐渐破除落后的陈规陋习。已有为数不少的乡村统一规定了红白喜事随礼标准,使送礼礼俗回归正常。如有的村镇对红白喜事随礼作出明确规定,主要亲戚一般不超过五百元,其他一般亲戚二三百元,邻里村民一律一百元。既传承了礼尚往来的传统礼俗,又遏制了讲面子、搞攀比的不良风气,颇受广大群众的称赞和欢迎。实乃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陈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