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如期披露年报,部分理财子公司的业绩随之公布。注意到,已公布年度数据的理财子公司大多实现了管理规模与净利润的“双增”,其中,6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管理产品规模悉数突破万亿元,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继续占据理财子公司规模余额前三。
值得关注的是,理财业务的渠道建设成果得到不少上市银行年报的特别提及,“自营+代销”双轨发展已成为不少上市银行理财业务的策略之一。而部分中小银行也积极把握这一趋势,与更多银行及理财公司合作,打造代销优势,实现了代销规模的翻番。
行业集中度继续提升
从理财产品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2.47亿元、2.18亿元和1.99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农银理财,管理产品余额达到1.97万亿元,同比增长24.08%。总体来看,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规模增长情况比较亮眼,增速普遍达到两位数以上。例如,工银理财2024年末理财产品余额为1.9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01%;中银理财为1.8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6%;交银理财为1.6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1.39%;建信理财为1.6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73%;中邮理财为1.0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1.68%。
除此之外,股份行系的浦银理财、平安理财、民生理财的产品管理规模实现逾10%的增长,浦银理财2024年的盈利更是增长超150%,净利润达到11.61亿元。
城商行系理财子公司中,青银理财2024年末存续理财产品680只,余额1993.26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97亿元。根据普益标准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城商行系理财机构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数量接近2万款,存续规模约为5.07万亿元。
根据普益标准研报,2024年,各类型理财机构间分化趋势明显,理财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从管理规模来看,股份行理财公司以12.96万亿元的管理规模位列行业第一梯队,其次是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管理规模为9.95万亿元。从市场集中度来看,2021年一季度,存续理财规模排名前5位的理财公司规模合计占全市场比重仅为22.17%,到2024年四季度已提升至35.27%。从规模变化趋势来看,在“质量重于规模”的监管趋势下,2024年各理财公司管理规模增速平稳。
代销渠道快速发展
在最新年报中,不少上市银行都特别提到理财业务渠道建设的成果。例如,平安银行介绍,平安理财持续深化渠道经营,一方面大力开拓渠道,2024年末,已与超50家同业银行达成合作,基本覆盖国内大型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另一方面深耕重点渠道,加强产品供给、聚焦持续营销,2024年末,合作规模突破500亿元的银行达3家、突破百亿元的银行超10家。
交通银行同样指出,交银理财积极拓展行外代销,去年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9316.34亿元,占比57.58%,初步建立以母行为主体,开放、多元的全渠道体系。而交通银行也充分发挥牌照和专业优势,巩固母行理财产品主供应商地位,2024年末代销公司理财产品规模继续增长,达到6863.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65%。
兴银理财则强调农村渠道布局扩面的重要性,将农村机构理财服务作为助力乡村振兴、践行普惠金融的主阵地,加强“兴普惠”定制产品上线发行,累计开拓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机构超500家,截至2024年末,兴银理财在中小银行代销渠道的理财余额1901.6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6.97亿元。
没有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则紧紧抓住渠道转型的契机,实现了代销理财规模的增长。例如,常熟银行打造“常银精选”标志性品牌,通过筛选流程和专业能力,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优质理财产品,2024年末代销理财规模49.54亿元,同比翻番。
张家港农商银行贯彻“自营+代销”双轨发展策略,在加强自营理财发行运作的同时,深挖代销产品优势亮点,打造多元化理财超市,形成多形态、全期限的代销产品谱系。截至2024年末,该行理财规模达209.02亿元,其中,代销理财规模16.26亿元,较年初增长456.85%。
转型代销可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客户黏性。在普益标准研究员董丹浓看来,理财公司代销渠道快速扩展,理财产品触及的投资者群体将更为广泛,进而对理财规模增长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此外,理财业务进一步集中到理财公司,将促使理财业务朝着更加规范化和高质量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理财市场规模稳步上升。
“从母行角度来说,若能带给客户更好的投资体验,即使代销的不是自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也有动力去丰富产品货架,以增强客户黏性。此外,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凭借银行牌照+‘类互联网’属性,也有望成为热门代销渠道。随着中小银行转型纯代销,未来可不断发挥展业区域内的市场优势,形成互补。”某专业投资人士表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