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剧烈冲击,全球股市经历“黑色星期一”。但A股市场在周一巨幅震荡后,快速出清悲观预期,连续四日稳步回升,展现出较强韧性。
站在当前时点,内外资机构一致认为,4月7日以来“稳市组合拳”已对A股形成明显托底作用。后续一系列提振经济的稳增长政策有望出台,叠加A股市场估值性价比仍然较高,当下投资者“应敢于定价长期积极因素”。
内资机构:当下应敢于定价长期积极因素
“战略上一定要乐观。A股快速调整后,长中短期性价比均已有效改善,各个维度的悲观预期都已经计价。此时,应多思考边际改善,敢于定价长期积极因素。”申万宏源证券在报告中写道。该机构表示,市场在本周的极限施压阶段,已经发酵了过于悲观的预期,迎来了明显修复。
中信证券表示,中央汇金等机构的坚定增持提振了市场信心、缓解了流动性风险、消化了大量受迫性卖盘,A股至少已经看到了“筹码底”。旅游、半导体、房地产、建材等行业ETF在4月7日出现了巨大的向下跳空缺口,情绪充分宣泄,但截至本周五收盘已补上了该缺口,上述行业大概率已经率先完成了筹码出清的过程。
中信证券进一步分析称,在筹码出清的基础上,4月至5月市场或迎来一轮交易型机会。到今年三季度后,全球宏观形势以及投资者对基本面的预期或更加明朗,并且中国可能会推出更大力度的政策来支持经济。待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同步后,市场将迎来基于基本面逻辑做配置的最佳时间窗口。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后续A股重拾强势的主要触发因素可能来自以下方面:美国关税政策出现变化,外资继续流入A股定价中国资产重估;国内政策发力,内需及消费的改善落实到中微观数据上;中国科技产业趋势实现进一步突破。
外资机构:政策支持下A股市场更有韧性
就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外资机构也对中国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富达国际亚太区投资总监斯图尔特·朗布尔(Stuart Rumble)发表观点称,全球贸易结构此前已经发生转变,如今中国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已明显降低,中资企业收入中来自美国的比重偏低。中国或可迅速适应贸易形势。
“而且重要的是,中国具备缓解关税冲击的财政能力。其关键政策包括推动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在外部阻力与内部经济提振措施间取得平衡,以及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斯图尔特·朗布尔称。他预计,中国将进一步推出稳增长措施,恢复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与此同时,拥有更加多元灵活生产布局,或在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中资企业有能力应对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
高盛在4月11日的最新研报中预计,MSCI中国指数、沪深300指数未来12个月仍分别隐含11%、15%的上行空间。当前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大,由于A股市场以国内投资者为主,且对政策支持力度更加敏感,近期A股市场表现或将优于港股。
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近期市场的波动是全球系统性风险,并非常态。从中长期角度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仍有广阔市场,国内经济转型韧性足。与此同时,股票市场目前的估值具备了较高的性价比。因此建议投资者选择优质的公司持有,并耐心等待市场恢复常态。
关注被市场错杀的优质公司
具体配置方面,中泰证券提示称,本周市场一度出现“恐慌”下跌,或错杀A股部分优质资产。一方面,部分已在东南亚地区建厂的制造业企业,以及其他转口贸易链条企业或遭市场错杀。另一方面,部分运营稳健,且现金流健康的央企、国企估值也被低估。此类资产盈利能力稳定,且估值仍偏低,市场下跌后配置价值凸显。
从行业配置角度看,中信证券建议,短期内全球市场具有定价能力的自主可控公司;迎来创新周期和国内政策催化的创新药板块;以及内需属性明确、基本面改善的部分必选消费品种值得关注。长期视角下,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布局与技术出海仍是大势所趋。
招商证券预计,短期冲击过后,消费、地产和民生方面或有更多的增量政策出台,内需政策发力和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是今年市场的主要方向。兴业证券表示,一方面,内需消费、自主可控等作为中长期促进经济动能切换和短期政策的发力结合点,有望成为市场聚焦的方向。另一方面,短期内海外市场波动性仍然高企,投资者持仓可适量配置低波红利等具备“防御属性”的资产。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