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奠定良好基础

2025-04-18 13:53:54

20250418095315958-65-eb1b2.jpg

银行理财资金具备明确的中长期属性,在“禁止期限错配”等监管要求下,理财机构重视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拉长投资期限,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也为投资者创造更为稳健理想的收益回报。

因此,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工作部署中,银行理财被特别提及,包括被允许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以及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被给予同等政策待遇。

以新股申购为例,相关配套举措已陆续落地。近期,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首次将银行理财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范围。沪深交易所亦同步作出响应:上交所明确,给予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增加理财子公司作为网下机构投资者,支持银行理财产品参与网下询价。同时,在公募基金等6类网下优先配售对象的基础上,新增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深交所明确,新增理财子公司作为网下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纳入A类配售对象范畴,明确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与公募基金、养老金、社保基金等一致,享有优先配售,且配售比例不低于其他投资者。

这都为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而随着“打新”通道的打开,银行理财也将迎来更丰富多元的配置选择,开展股票直投无需“借道”其他渠道,理财公司布局权益投资能够拥有更多主动权。

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披露,截至2024年末,理财产品投资资产合计32.13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余额为0.83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2.58%。相关测算显示,尽管当前理财资金权益投资比例较低,但其参与网下“打新”的潜在量级可达数千亿元。保守估计,若理财资金将总资产的0.5%从债券挪至“打新”权益仓位,相当于总规模29.95万亿元的0.5%,将带来约1500亿元的资金流入IPO市场。长期来看,随着理财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权益投资占比有望回升至5%左右,理财资金参与IPO“打新”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考虑到IPO的风险收益特征,理财机构要做好相关产品设计,在增厚收益的同时,匹配不同投资者的偏好需求。同时,“打新”、再融资、举牌等专业性强,对于过往更深耕债券类资产的理财机构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所以,要想真正借此增厚收益、丰富产品线,前提是理财机构投研能力过硬、策略设计周全,如此才能有效对冲风险,既充分发挥权益资产的灵活优势,又避免权益资产可能引发的净值波动。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