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晨雾中,“老把式”扶着铁牛翻涌层层梯田,茶山上新芽与田埂边映山红同展春颜;闽南春日里,红砖厝边蔗田泛青,农人赶春水、犁新泥,青斗笠下秧苗在水田里排闼成诗。
在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的金融支持下,闽北的山岚雾与闽南的咸潮风正共织一幅水绿苗青的春耕图。
“春雷第一鲜”背后的金融力量
“瞧这笋,多精神!”竹农陈亦强直起身,用袖口揩去额角的汗珠。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中国雷竹之乡”的核心产区——南平建瓯市东峰镇。这里特有的红壤丘陵,加上年均16.5℃的温湿气候,仿佛是大自然对雷竹的偏爱。“我们的雷笋,比别的地方早上市差不多45天,是名副其实的‘春雷第一鲜’。”
他自豪地说:“行情最好的时候,一公斤批发价能卖到12元到15元,这可是咱们增收的‘金疙瘩’!”陈亦强信心十足地将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亩扩大到如今的46亩。但一年下来,各项投入加起来超过8万元。就在陈亦强为资金问题发愁之际,来自农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们推荐了‘惠农e贷’,说是专门支持我们农户的。”陈亦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里充满感激,“真是方便!上午我在手机上提交申请,下午他们就带着移动终端直接到竹林里来,现场给我办了20万元授信额度的手续。有了这笔钱,肥料、物料就都到位了。”
春笋陆续下山,资金开始回笼,陈亦强兴奋地分享他的“智慧农业”蓝图。“我准备用这笔贷款,引进一套智能温控系统。在竹林里装上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数据直接传到手机上。咱农民也要跟上时代,做个‘科技农人’!”他的话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末,农业银行南平分行已累计支持像陈亦强这样的竹农5622户,竹产业相关的农户贷款余额达到7.64亿元。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土地。“一亩雷竹十亩粮,三亩四亩奔小康,五亩六亩娶新娘,八亩九亩盖洋房。”这句流传在当地的顺口溜,如今听来,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农行南平建瓯支行“三农”团队上门对接助农资金需求情况。李莉/摄
从“望天收”到“慧”种田
融融暖阳下,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宫占村的百亩高标准农田旁,不再是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而是一阵阵富有节奏的机器隆隆声。“瞧瞧我这宝贝!”宫占村高洋忠勤家庭农场负责人戴子中拍了拍身边崭新的机器,对前来走访的农行泉州南安支行客户经理热情介绍着,“这是八行高速插秧机,一天能干完过去几十个人几天的活,效率是人工的整整80倍!再也不用愁‘双抢’时节人手不够、耽误农时了。”
他身后有10余台各式现代化农机装备,俨然是一支“钢铁战队”。大型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履带式拖拉机、粮食烘干机“嘟嘟嘟……”随着指令发出,一位年轻的“新农人”熟练地驾驭着插秧机驶入田中。
“这变化,搁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智慧农田”,宫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继业感慨万千:“以前啊,都是各家各户巴掌大、斗笠大的零碎田,机器进不去,管理难,产量也上不来。”
近年来,村里抢抓机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和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将分散的小田整合成大田。高继业指着规划图,兴奋地算了一笔账:“全程机械化后,预计亩产能比过去增30%以上,翻耕、收割费用降低,打药、除草成本减少一半,运输费用也降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户,租金收入提高了;愿意继续种田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几十个稳定的工作岗位。”
丰收的画卷已徐徐展开,但资金却成了摆在戴子中和高继业面前的一道坎。“买种子、化肥、农药,还有这些‘铁家伙’的保养维护,处处都要钱。要是资金跟不上,再好的田、再好的机器也只能干着急。”戴子中眉头曾一度紧锁。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农行南安支行客户经理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此事后,服务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依托纯信用、免抵押的“富民贷”,简化流程,加快审批。20万元贷款快速到账后,高继业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乡村要振兴,金融必先行。“乡亲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是懂他们、贴合他们需求的金融服务。”农行南安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高辉雄深有感触地说:“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上,金融机构不能缺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和乡亲们肩并肩,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截至今年3月末,农行南安支行农户贷款余额达41.1亿元,历史性突破40亿元大关,较年初净增5.44亿元。在该支行持续不断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下,农户们“粮草足”“腰杆硬”,对丰年充满“盼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