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出口市场,商品未来该往哪国走?提振消费迫在眉睫,应该先打哪张“政策牌”?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着力促消费扩内需无疑是提振我国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4月21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举行的《2025年第一季度宏观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上,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解读《报告》时指出,提振消费过程中,最优先也是最见成效的将是逆周期政策,包括降低政策利率和扩大公共投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扩大内需对内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韧性,对外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国际“朋友圈”。
合理安排政策优先顺序
《报告》认为,短期内提振消费,背后有四股力量,分别是GDP增长、初次收入分配、再分配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消费倾向。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率是提高消费增速的重要依托。当前我国仍存在众多因素制约消费潜力释放。释放消费潜力,落脚点还是提高消费倾向和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需要众多改革政策才能落地。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八方面30项重点任务,形成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这些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落地,哪些政策要尽快靠前发力,哪些政策要久久为功,需要按顺序安排。”张斌强调。
那么如何排序?在张斌看来,最应尽快推出的是逆周期调节政策。其次是短期内阻力相对较小的政策,包括鼓励生育、都市圈建设和农民工安家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符合局部优先、增量优先原则,且能够显著带动部分群体的消费倾向提高。”与此同时,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政策是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提高服务业占比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加对居民的投资分红等。“这些政策涉及很多改革,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最后是涉及降低收入不平等及利益分配的政策。“因其社会关注度很高,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推动。”张斌说。
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凯介绍,据CF40测算,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约为2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5个百分点。因此,促消费扩内需政策必须在“量”上足够大,才能有效对冲外部冲击造成的影响。
“1万亿元量级的促消费政策包不仅有助于对冲关税政策对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利于我们继续巩固‘朋友圈’。”郭凯表示,加大力度促内需扩消费,将向全球释放我国无意将贸易摩擦产生的成本向别国转移的信号,辅以对外开放政策,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全球共赢。
“冷的时候推一把”
进入二季度,在特朗普关税来袭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将何去何从、调控政策如何“出牌”,成为市场广泛关注的焦点。除了聚焦促消费扩内需,与会专家还就汇率政策、产业支持政策等建言献策。
张斌建议,二季度应继续稳股市和汇市,过滤过度的情绪波动,避免人民币小幅渐进贬值带来单边汇率预期,造成资本外流压力。同时,应敞开谈判大门,反对美方“极限施压”和“漫天要价”,让其他贸易伙伴看到更多利益和机遇。此外,要给予受损的企业必要的救济,为企业转型创造更好国内外环境。
“逆周期调节,就是在经济过热时候压一下、太冷时候推一把。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当前就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推一把。”CF40成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已从过去要素投入型增长走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民营企业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对驱动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至关重要。当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接下来要让这些政策真正落下去,实实在在提升民营企业信心。此外,关税冲击会对部分地区特定出口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为受到直接冲击的企业和工人兜底。
聚焦稳汇率,郭凯认为,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是有利的。但在当下时点,作为大型经济体,有必要考虑汇率调整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不仅考虑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也要考虑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因此,政策层面需要对汇率波动进行审慎评估,避免汇率失调为宏观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围绕稳外贸,郭凯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在海外更多地与外资企业展开投资合作,在当地创造就业,进行技术转移。这既有利于“走出去”企业深挖海外市场,也能够缓解我国出口转移可能面临的外部压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