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渭南讯(记者 李文斌)4月24日上午,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正县级督察专员庞军博通报了全市乡村治理方面的工作。新闻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靳铭夏主持。
庞军博在通报中表示,近年来,渭南市以“三治融合”为纲,以“四个提升”为路径,推动乡村治理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三治融合”的具体内容为,自治为本,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人,全市所有行政村落实“四议两公开”,全面推行“一约四会”治理架构;法治为纲,为乡村治理保驾护航。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底线,积极推动“法律进村入户”,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德治为魂,以文化浸润凝聚人心。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的灵魂,深挖渭南“家风家训”“红色文化”等资源。
“四个提升”的内容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网格化水平。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定盘星”。创新“党委+功能性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下沉到治理网格中,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创新模式,提升解决治理难题的能力。治理的关键在于以党建引领凝聚共识,以制度创新破解难题,以群众参与夯实根基;改革赋能,提升乡村治理的支撑力。集体经济的发展是乡村治理的有力支撑,乡村的有效治理能够促进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市坚持“消薄”与“培强”并举,创新实施“十大模式”,建成覆盖10个县区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盘活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6.2万份、涉及金额8亿元;数字乡村,提升乡村治理的幸福指数。数字技术为乡村治理插上“智慧翅膀”。全市开展“凝心聚力 助美乡村——2024渭南乡村振兴数字赋能行动”,加快推广数字乡村平台使用,为乡村治理提供信息助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目前乡村治理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转变。全市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达247个。群众从“等靠要”变为“主动干”,真正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从“粗放低效”向“精细智慧”转变。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全覆盖,线上办事“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生活垃圾处理率、卫生改厕率分别达95%和82%,村庄从“脏乱差”变身“绿净美”;从“局部试点”向“全域推进”转变。全市14个镇村入选国家级示范镇村,23个镇村获评省级示范镇村,4项治理模式入选省级典型案例,“渭南模式”在全省推广。
下一步,渭南全市将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深化“三变”改革,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推广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四种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数字乡村,让治理更智慧、服务更便捷。推动建设村级智慧治理平台,持续拓展线上服务事项,强化为民服务水平;擦亮文化品牌,让乡风更文明、乡村更和美。打造“红色研学”“非遗传承”示范带,持续培育文明村镇,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