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金融耕耘者

2025-04-29 16:41:36

20250429111019948-77-1be66.jpg

4月,长白山脉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但官地镇的春耕序曲已然奏响。

每年这个时候,孙洪明的手机铃声总是响个不停。接起电话,孙洪明总是会耐心地回答对面的提问,从金融政策到种植养殖经验,孙洪明知无不言。

孙洪明是中国农业银行吉林敦化官地支行农户客户经理,在官地镇的乡亲们眼中,他是让大家感到安心的“孙哥”。官地镇共有45个行政村、108个自然屯、9800多户人家,提到孙洪明,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十多年间,这位质朴的汉子用自己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延边粮仓”书写了一段动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这些年来,为了让大伙儿早点富起来,孙哥是‘既出钱又出力’。”官地镇下洼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公新回忆说,2008年末的一天,村子里正在下好大一场雪,但是当孙洪明得知村子里有人需要贷款时,他还是立刻就出发了。“那天,他推着摩托车深一脚浅一脚到我们村,手脸冻得通红,鞋子上全是泥水,一进屋拍拍身上的雪就忙着给大伙儿办贷款,从那时起,我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公新说。

在新立村村民孙光超眼中,孙洪明是帮助他扭转命运的“贵人”。孙光超曾经是村子里的贫困户。为了给患病的儿子治疗,孙光超一家一度负债累累。但他肯吃苦、爱钻研,特别想通过种植人参摆脱贫困。

在国家推出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后,孙洪明认为孙光超符合条件,便第一时间通知他,并帮他谋划项目、办理贷款。在孙光超种植人参期间,孙洪明一直惦记他,还指导他在地里安装视频监控设备,通过实时监测种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高人参品质和产量。靠着种植人参这门技术,孙光超在2020年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镇里脱贫致富的典范。

在村民刘海波眼中,孙洪明曾经是一位“不近人情”的人。2012年,当时游手好闲的刘海波想向孙洪明申请贷款,被断然拒绝。

“你不改掉那些坏习惯,我不可能给你贷款。”刘海波至今仍记得孙洪明当时对他说的话。

没有贷到款,还被人看了笑话,让刘海波下定决心改掉游手好闲的毛病,开始踏踏实实种地、养牛。而在刘海波因为缺乏经验而受挫时,正是他认为“不近人情”的孙洪明手把手向他传授了种养经验,帮助他的种养事业走上正轨。

第二年,想扩大种植面积的刘海波再次想到了申请贷款。这一次,在听完他的想法后,孙洪明同意了。“从最初的3万元到现在的30万元,在农行的支持下,我已经种了十几垧玉米,一年也有二三十万的收入。”刘海波说,因为踏实肯干,他还被村民们推选为了仁和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要想在农村做好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就不能拿贷款做人情、做交换,也不能一贷了之,贷后服务必须跟得上,做好做细。”孙洪明说。

正是这种“贷款讲原则,帮扶用真心”的理念,让孙洪明经手的上万笔贷款始终保持着零不良记录。

从青丝到华发,孙洪明不断在黑土地上播撒希望种子,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农村金融事业。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每一株茁壮的玉米、每一头肥壮的黄牛、每一张脱贫后的笑脸,都在诉说着这位金融工作者最朴实的初心。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责任编辑:庞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