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睡”到“蝶变”:榆林市靖边闲置资产盘活的特色突围之路

2025-04-30 14:02:15 来源:城市金融网 作者:白凌燕 刘伟

本网榆林讯(通讯员 白凌燕 刘伟)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榆林市靖边县大胆探索、创新实践,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精准绘制资产盘活蓝图,以“镇级统筹、村企联合、托管经营、企业租赁”四种模式为有力抓手,全面激活低效闲置帮扶资产,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镇级统筹 牵起协作之手

20250429163422286-88-a3c35.jpg_scale.jpg

波浪谷景区游人如织(白凌燕/摄)

每到节假日,位于靖边县龙洲镇的波浪谷景区就热闹非凡,赤色丹霞、火红灯笼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欣赏美景、打卡拍照。借助旅游发展的东风,该镇深挖镇域特色资源,打造“龙洲六宝”,其中小米产业脱颖而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24年,龙洲镇小米产量达500万斤,销售收入3200余万元。

谁曾想到,就在几年前,龙洲镇还是全县的“落后镇”,玉米、谷子等作物种植与牛羊养殖是主要产业,农民靠天吃饭,产业结构单一,收入微薄。

20250429163441785-73-3e3a2.JPG_scale.jpg

龙州镇小米产业园方志洋介绍新出品的小米锅巴(白凌燕/摄)

转机出现在这几年,在靖边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该镇转变思路,立足本地独特的丹霞地貌与自然资源,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踏上“文旅+”与“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为实现产业升级,龙洲镇建立农旅融合小米产业园,通过镇级统筹,成立镇级合作社,将各村闲置资产折算成股份,统一经营管理。2022年,依托“龙洲丹霞”,该镇对辖区3个村6个闲置资产进行统一规划利用,资产原始价值达100.4万元。如今,小米种植面积扩展到1万亩,带动群众产业收入超5000万元,集体经济产值突破100万元,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村民也借此端上了“金饭碗”。

村企联合 搭建合作之桥

20250429164229306-84-9ce46.jpg_scale.jpg

镇村干部在中山涧“一镇一园”肉牛养殖示范园内察看长势(白凌燕/摄)

新年伊始,中山涧镇肉牛养殖示范园里生机勃勃,300余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这个示范园位于李家峁村雷家沟小组,占地24亩,配套设施完善。

20250429164338476-10-a3c70.jpg

席麻湾肉牛养殖

曾几何时,中山涧镇养牛以家户分散养殖为主,规模小、技术缺乏、成本高,销售渠道也不畅。为改变这一现状,从2022年开始,在靖边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下,该镇探索“村企联合”模式,示范园采取“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专业养殖合作社+养殖户”的运营模式带动群众抱团增收,即,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以场区及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和部分基础母牛入股,专业养殖合作社以肉牛、技术、人工及饲草等入股,双方合作经营,按“保底+营收额分红”的方式1:1分配收益。

20250429164317269-40-8a7f6.jpg_scale.jpg

中山涧“一镇一园”肉牛养殖示范园直播间内罗鹏春直播带货(白凌燕/摄)

“合作社不仅自行养殖,还收购周边农户的架子牛,为全镇养牛户及饲草种植户提供技术、配种、市场等无偿服务。”示范园负责人罗鹏春拥有丰富的养牛经验,他介绍,依托本地玉米种植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中山涧镇不断壮大肉牛养殖产业。目前,示范园实现自繁、自养、自育、自销,不仅在靖边,还在临近的吴起县开设门店,搭建直播间,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如今,示范园所有固定资产及36头种牛归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确保镇集体经济投入安全,每年保底收入15万元,根据市场行情,每年可为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增加收入4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农户参与,推动全镇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托管经营 共筑幸福基石 

20250429163406750-43-056fb.JPG_scale.jpg

红墩界镇羊子养殖(白凌燕/摄)

3月10日下午,在红墩界镇长胜村党支部书记朱子荣的杜泊羊舍内,羊儿膘肥体壮,长势喜人。朱子荣作为长胜村杜泊羊养殖的带头人,曾带领村民三次前往山东省梁山县考察,结合村情引进生长周期短、产羔率高、体质优良、抗逆性强的杜泊羊养殖项目。

“单打独斗的年代过去了,一定要抱团发展!”说起这个项目,朱子荣头头是道,为降低投资风险,杜泊羊养殖项目采取“五户联保”的方式,由村小组内信誉良好的5户养殖户相互担保,确保村集体经济成本回收。村集体经济每年向农户收回一定比例的成本和收益,收回资金用于扩大养殖规模,投放给更多农户,实现滚动发展。

朱子荣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只母羊一年可繁殖3至4只羊羔,一年即可出栏,能产50斤左右羊肉,养殖前景广阔。

2022年,靖边县大力扶持乡镇特色主导产业,红墩界镇凭借长胜村杜泊羊养殖的良好基础,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采用“政府+支部+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既解决了农民发展养殖资金短缺的问题,又保障了新型经营主体在规模扩张时所需的羊子品质和数量,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红墩界镇党委书记曹林露表示,长胜村的发展不是个例,过去红墩界主要养殖陕北白绒山羊,存在食草量大、喜室外活动易破坏植被等问题。2022年起,该镇引进杜泊羊,养殖模式从传统的分散饲养、粗放管理向舍饲养殖、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转变,还建成了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村。

同时,针对集中养殖成本高、收益低的养殖资产,红墩界镇通过推行托管经营,探索“村委+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合作模式,将牲畜托管给农户进行分散养殖,采取分期方式回收养殖成本和收益,确保农户既满足集体需求又保留个人所得,从而有效激活资产。该镇采取“五户联保”机制,村集体将 1050只羊崽委托给 50 户农户分散养殖,并与养殖农户签订养殖合同,分五年进行偿还本金,同时收取10%的收益,全镇集体经济每年增收68万元,农民年收入增加280万元,成功激活了17项存在闲置风险的帮扶资产,资产原值达575万元。

企业租赁 齐促产业腾飞  

20250429164346289-22-e6813.jpg_scale.jpg

育苗大棚内(白凌燕/摄)

春回大地,靖边县新桥农场的雨禾育苗基地内一片生机勃勃。2月29日,大棚里一排排育苗床绿意盎然,辣椒苗深绿繁茂,青菜幼苗肆意生长,在冬日暖阳的轻抚下,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与希望,而这一片繁荣景象,正是靖边县创新采用“企业租赁”模式盘活闲置资产的生动注脚。

走进育苗基地,56岁的东坑镇金鸡沙村村民贺金英正熟练地为秧苗浇水。她笑着说:“我每天负责放帘子、看温度、浇水,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在家门口打工,既能照顾孙子,又能补贴家用,活儿也不累,日子过得很踏实。”像贺金英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曾经,新桥农场的大棚产业却面临诸多困境。新桥农场副场长张萌回忆道:“过去,政策补贴少,种植户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大棚设施易损坏,劳动力成本又高,种植户压力很大。而且大棚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波动大,收益低,部分大棚到期后维修成本过高,只能废弃闲置。”

20250429163641253-87-35f42.JPG_scale.jpg

2020年,转机出现。新一届农场党委班子积极作为,争取中省乡村振兴衔接资金813万元、市级财政资金100万元,对示范园区的112座冬暖式大棚进行维修改造。随后,将这些闲置大棚全部承租给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用于种苗培育和蔬菜种植。如今,放眼望去,50个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瓦蓝天空的映衬下,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50429164353978-82-2db5b.jpg_scale.jpg

“从去年腊月初十就开始播种育苗,现在芹菜、辣椒苗长势良好,预计4月中旬出苗,明天还打算再播种些西瓜苗。”靖边县雨禾育苗基地负责人苗会平介绍,春播时节,大棚内9156万株秧苗将奔赴各地,移栽至靖边的土地上,或远销内蒙、榆阳、定边、横山等地。

盘活的是资源,受益的是周边群众。苗会平介绍,合作社一年四季需要人,季节性用工量更大,播种、点苗、嫁接、移苗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一年只人工工资就要发100多万元。

据了解,自2020年起,新桥农场通过“企业租赁”模式,激活了全场5个帮扶资产,资产原值达450余万元,农场年租赁收入增加96万元。

“经过连续三年的努力,全县已因地制宜盘活闲置低效资产66个,金额达1379万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300余万元。”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旭表示。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