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北山区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一片绿叶、一根翠竹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作为全国唯一因茶得名的县城,政和县的白茶品牌价值超61亿元;作为“中国竹具工艺城”,这里的竹茶具占据全国七成市场。
在这片土地上,政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政和县联社”)以金融为笔,绘就了一幅“茶竹共舞、产业兴农”的画卷。截至2024年末,该联社涉茶、涉竹贷款余额分别达8.13亿元和7.51亿元,以占全县贷款总量近50%的力度成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引擎”。
创新产品
赋能茶产业链式发展
2025年清明时节,走进政和县澄源乡林山村,只见一片片茶园错落分布在青山间,茶山的边坡上长满杂草和小灌木,山脚下广袤的水库与山上的茶园相得益彰。
“春茶刚刚开采,今年的茶叶已经被人订购光了。”福建二五区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卓建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片1000亩的生态茶园于2014年开始建设,坚持不施化肥,种肥田萝卜、豌豆苗等当绿肥;建立完整的生态链体系,通过生态管控,大虫吃小虫,实现不喷洒农药,1000亩茶园均通过了有机认证。
这一转变,离不开政和县联社的金融创新。该联社推出的“三茶贷”利率优惠,助力茶企实现有机转型,让政和县的春茶在品质与价值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中国白茶城仓储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对茶样进行评估和抽检。短短两天时间,政和县东平信达茶厂就获得了200万元的“三茶·绿色仓单质押贷”。政和县联社与中国白茶城建立战略合作,首创“白茶仓单质押贷款”专属产品,打造标准化仓单质押模式,通过盘活库存生产要素,实现茶企、茶商将资产变为资金,为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云根茶业有限公司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政和县联社的贷款支持让我从一个小收购商变成了一个中国白茶企业十强的负责人。”该公司负责人许益灿说,“2011年,农信社支持的130万元贷款帮助我建立起第一个标准化车间。现在我的授信额度700万元,连锁店马上突破100家。”
除了支持茶产业,政和县联社还创新引入“三茶·文旅贷”,支持茶企发展茶文化旅游项目,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茶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福竹”生金
小竹子串起大产业
4月2日,在政和县岭腰乡竹家缘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订单。切割好的竹片原料在生产线上经过切割、烘干、包装等一系列工序后被制成具有环保、美观、耐用的竹工艺品与家居用品。
“我们是踩着农信的台阶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该公司负责人陈宗荣感慨万分。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最初做竹条的小厂发展成为2024年产值超4000万元的企业。
政和县联社创新推出“绿色山水·福竹贷”“绿色山水·竹林认证贷”等金融产品,全面覆盖竹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全流程各环节,致力于满足全产业链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为竹产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有力支撑了乡村振兴。
为了进一步提升竹产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政和县联社还创新引入“竹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为竹企提供线上融资、供应链管理、市场信息等“一站式”服务。依托“中国竹具工艺城”的绿色资源优势,该联社主动融入“竹品牌”建设,围绕竹产业链条探索“M+1+N”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与“1”核心企业的合作,向“M”端的上游客户和“N”端的下游客户延伸,深入拓展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客户的信贷、收单、代发工资等综合金融服务,形成一条链式闭环。
科技赋能让政和县的传统竹业焕发出新的生机。竹业龙头企业九竹工贸有限公司获得技改贷款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靠“一块茶盘走天下”带动上游众多竹农就业、一系列竹条粗加工企业发展,并辐射至下游门店、电商、抖音平台线上带货等销售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在金融活水的润泽下,政和县的茶竹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