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银行依托“齐鲁泉e达”跨境金融线上服务品牌,为不同类型外贸主体定制精准化金融解决方案。近日走访三家典型企业,探寻金融赋能外贸的“齐鲁实践”。
两小时融资“输血”
在山东济南市商河县,轰鸣的纺织机声中,宏业纺织正将一匹匹印花布打包装柜,准备发往东南亚。这家深耕纺织行业 22年、产品远销海外的民营企业,今年初面临融资需求。
“一笔300万美元的东南亚订单急需备货资金,传统贷款流程至少要1天,可我们等不起。”企业负责人表示。齐鲁银行调研团队第一时间启动专项服务机制,将线下业务“搬”上“齐鲁泉e达”线上渠道:实现从出口结算到贸易融资全链条线上化,业务办理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两小时,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
此外,齐鲁银行根据其45天收款账期,定制远期结汇产品,锁定汇率波动风险,直接为该企业增厚利润。“现在我们不仅按时交付了订单,还通过平台积累的交易数据,打开了转型升级的窗口。”该企业负责人感慨,金融科技让传统制造企业尝到了“数字化出海”的甜头。
人民币结算省下成本
山能国际贸易作为济南市重点大宗商品进口企业,业务覆盖澳洲、东南亚等地区,年进口矿石金属规模超50亿元。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加剧,该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成本攀升,资金周转效率面临挑战。“我们希望改变结算方案来避免汇率吃掉利润的现象。”该企业财务总监坦言。
齐鲁银行“一对一、面对面”带着“本币优先”策略走进该企业:通过政策宣导和跨境人民币结算场景搭建,推动该企业与东南亚客户的结算货币从美元转向人民币,直接规避汇率风险。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该企业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43%,节省汇兑成本超60万元。
同时“齐鲁泉e达”的线上化服务让业务效率跃升——从信用证开立、单据处理到押汇融资,全流程线上操作平均每笔节省至少20小时人工成本。“现在我们可以实时跟踪每笔订单的资金状态,资金周转率提升了90%。”该企业财务总监展示着系统后台,“本币结算+线上服务”正成为企业优化全球资产配置的“双引擎”。
激活冷链物流集群
在青岛胶州,天驰控股的万吨级低温仓库内,叉车穿梭不息。作为当地冷链仓储及供应链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低温仓库规模在青岛市位居第二,是区域冷链物流产业链的核心枢纽。在获得信贷支持之前,尽管天驰控股拥有显著的仓储规模优势,但受限于资金流动性,代采服务覆盖面难以扩大。齐鲁银行创新“核心企业赋能+产业链延伸”模式,为关联企业青岛金胶州供应链提供5000万元线上贸易融资,专项用于扩大代采规模;同时,以核心企业为支点,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5家水产加工企业批复1.4亿元贸易融资授信,构建“仓储—代采—加工”全链条金融服务网络。
“融资成本降低了1.5个百分点,代采垫资压力缓解后,我们与上游渔场的议价能力也增强了。”天驰控股负责人介绍,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带动仓库利用率提升了8%,胶州冷链物流产业正从“单点优势”向“集群效应”跨越。
从民企纾困到链群激活,齐鲁银行的跨境金融呈现“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本币+外币”综合服务效能,累计办理线上交易近300亿元,客户线上日均活跃度提升139%。
齐鲁银行始终坚持“金融服务跟着产业走”,将科技能力转化为服务外贸的“精准度”和“加速度”。未来将深化与“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等政策的协同,聚焦新能源、跨境电商等新赛道,让更多“山东好品”借助金融活水驶向全球市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